2023屆高考作文指導系列之八:常規素材如何翻出新意
據說,達·芬奇十四歲那年,到佛羅倫薩拜著名藝術家維羅齊奧為師。維羅齊奧既不讓達·芬奇臨摹古人名畫,也不為他講解繪畫理論,只是讓達·芬奇日復一日地照著一個雞蛋反反復復地畫。
達·芬奇終于不耐煩了,便問維羅齊奧:"為什么老是讓我畫雞蛋?" 維羅齊奧告訴他:"雞蛋,雖然普通,但天下沒有絕對一樣的。即使是同一個雞蛋,角度不同,投來的光線不同,畫出來也不一樣。因此,畫雞蛋是基本功。基本功要練到畫筆能圓熟地聽從大腦的指揮,得心應手,才算功夫到家。"
打開鳳凰新聞,查看更多高清圖片維羅齊奧的"畫蛋"訓練法是否最為科學,不是我們寫作學研究的內容。然而,他的話語中,有一點是符合我們的日常作文訓練要求的,那就是:當我們面對一件看起來很簡單的寫作素材時,只要善于變換角度,就可以發現該素材的不同價值。我們把這種由同一件素材生成出的不同寫作角度、寫作主題、寫作體裁,稱為一材多用。
翻閱近些年出版的中、高考滿分作文類書籍,可以發現,在不同年份或者相同年份的相當數量作文中,總有一些人、一些事反反復復地出現。比如司馬遷的忍辱著述、項羽的兵敗烏江、蘇軾的曠達超然、屈原的忠貞不渝、陶淵明的悠然歸隱等,幾乎在各種主題、各類文體的作文中,都有它們的身影。
且不論這種素材撞車現象背后隱含的種種寫作困頓,在閱讀面無法拓寬、生活空間日趨逼仄的現實寫作環境下,如果能在廣泛搜集整理一些既新穎又有代表性的寫作素材的同時,學會將來自教科書的一些素材不斷變換角度挖掘出新意,使其形成"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的獨特寫作視角,也不失為一種"平中見奇"的好方法。
具體寫作中,一則看起來普通至極的老舊素材,通常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納入我們的寫作視野:
一、正面描繪,突出常規意義
任何一則具有某方面典型意義的寫作素材,往往都同時并存著一些不夠典型的其他意義。使用這些素材時,絕大多數人習慣于抓住素材中最明顯也最有代表性和說服力的主要意義,使其成為自己文章中的重要組成。
比如,學習了《出師表》之后,我們想要在一篇命題為《小議"忠誠"》的議論文中援引諸葛亮作為論據,那么,最典型的意義自然在于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學習了《桃花源記》和《歸園田居》之后,要在一篇命題為《選擇》的議論文引用陶淵明作為論據,則最典型的意義只能在于"回歸田園,釋放心靈"。
這種來自素材的最顯性意義,通常就是老師們授課時所分析歸納的作品主題。對絕大多數同學而言,使用這類素材意義進入作文,其優點是中心明晰,不至于出現認知上的錯誤;其缺點是材料太過普通,倘若不能在語言或形式上翻出新花樣,則容易引起閱讀者的審美疲勞。
因此,當我們想要從正面使用素材的常規意義時,一定要在"精、明、美"三字上下功夫。精,就是要注意材料和語言的精煉;明,就是要觀點鮮明;美,就是要注重修辭,用語言的魅力征服讀者。
此外,這樣的素材,也可以成串使用。比如:
古往今來,彪炳史冊的杰出人物,都曾做出過非同尋常的努力,因而在事業上創造了輝煌業績。試想,如果沒有李時珍跋山涉水,遍嘗百草,沒有他十年如一日的搜集整理,筆耕不息,哪里會有藥學巨著《本草綱目》的問世!如果沒有陳景潤孜孜不倦,甘守清貧,沒有他成千萬次的精心演算,分析推證,又哪里會有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的攻克!
二、反彈琵琶,顛覆常規意義
如果我們將《失街亭》中的故事納入作文中充當素材,常規意義上,最顯性的主題意義自然是馬謖的"驕兵必敗"。當絕大多數人都圍繞著馬謖這個倒霉蛋做文章時,怎樣才能在"失街亭"這一傳統素材的老枝綻放出新鮮的花朵呢?這時,就需要撇開馬謖,研究研究諸葛亮了。
高考滿分作文《血濃于水,理大于情》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三國時諸葛孔明,雖堪為智慧的化身、睿智的表率,但他也戴著有色眼鏡看人:魏延腦后長有反骨,諸葛亮為此不喜歡他。于是,即使屢建奇功也不得到信任,北伐曹魏時,魏延曾獻"出子午谷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的良策卻遭到諸葛亮的斷然拒絕。而因馬謖飽讀兵書、熟諳兵法,與自己有父子情、師徒義,諸葛亮竟不顧先主"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的諄諄告誡,誤用馬謖而導致街亭失守,大傷了蜀漢的元氣。這是感情這副有色鏡,影響了諸葛亮的認知、判斷,進而造成了軍事上的重大損失。
這一段文字,用來論證"不能戴有色眼鏡看人"這一觀點時,無疑是精當且視角新穎的。作者的成功,就在于撇開了馬謖這個主角,直接將諸葛亮這一幕后人物拉到了前臺加以解剖。如此,也就在合情合理的分析中,顛覆了傳統認知中對諸葛亮的神話,同時,用這一素材支撐起了自己文章的大廈。
高考滿分作文《學會歷史般的旁觀》中,作者將劉邦、項羽、隋煬帝、唐太宗等一干歷史書上的人物請進了自己的文字:
跳出愛憎,歷史會還給我們一份真實的面目。
霸王騎著烏騅化為了鬼雄,虞姬將生命之花化作了矛尖的湛藍。于是心被感動了,那殿上之君只不過是無恥小人,聽聽漢家小兒高唱"大風起兮云飛揚"就熱血沸騰。
可是,就是這個被唾罵的人建立了中華大地的一代霸業。沒了他,哪來的張騫扶著駝鈴走向天山的雪蓮?沒了他,哪來的衛青舞著旌旗奔向大漠的飛沙?
歷史長河滾滾,告訴我們——劉邦比項羽更有才能去成就一番霸業。
煬帝踏著龍舟走向江南的七月,黎民抱著妻小沿河悲慟。于是血被激怒了,那由南向北奔流的運河不再雄渾,那滔滔河水漫透了百姓的血淚。
可是就是這條勞民傷財的大運河,書寫了大都的輝煌,托起沿河的點點明珠之城。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告訴我們——京杭大運河滅了一個隋朝,卻也開辟了更輝煌的盛世。
人鏡對著太宗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開創貞觀之治的盛世。于是雙手揮舞著高呼"明君"、"偉人"。
可即使是這樣一代圣明,我們又怎能忘了玄武門前的血泊?
這幾段文字中,作者在援引劉邦、隋煬帝、李世民這三個家喻戶曉的人物充當素材時,顯然是將側重點從常規意義上挪移開去,從反向的視角捕捉到了素材另一側面的意義。正因為這,文章才既擁有了思想的深度,又擁有了可讀性。當然,這篇文章的成功也離不開語言的精心安排。素材的意義需要好的語言來呈現,這是必須重視的。
值得強調的是,反彈琵琶使用素材,一定不能超越讀者可以接受的范圍。倘若寫出來的東西,沒有任何讀者愿意接受,那么,這樣的視角就沒有任何價值了。
三、多元闡釋,彰顯隱語意義。
名為《感時花濺淚》的高考滿分作文中,有一段關于月亮的文字:
在科學上,月只是一塊毫無生命和感情的礦石,但由于中國無數詩人無數美麗的詩篇卻賦予了月亮以不朽的生命。在王維的詩中有云:"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張繼詩云:"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李白的詩:"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蘇軾的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些優美的詩句,至今細細體味,仍給人口有余香,不絕于耳的感覺。
這段文字,為我們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輪永久的明月,為什么在不同詩人的筆下就可以擁有不同的生命呢?
答案很簡單:詩人的主觀情感不同,對同一事物的認識也就不同。
將詩人們對月的認知現象納入常規素材"翻出新意"的技法中,我們可以發現,同一個素材,倘若我們心中有了一個預定的主題后,我們也就會依照這一主題的需要,去賦予這一素材以完全個性化的解讀。
比如,當我們試圖引用司馬遷的故事作為寫作素材時,可以從哪些視角切入,以實現不同的主題需要呢?角度自然是多元的。
1.逆境與成才。司馬遷的人生遭遇及其后的巨大成就,無疑是對"逆境出人才"的一個最好詮釋。
2.選擇。擇生與擇死,原本就是一種無法言說的痛。當司馬遷面對災禍時,忍辱著述與慷慨赴義間,注定有不得不進行的心靈的選擇。
3.命運。人生的道路,是由命運之神裁定,還是由行走中的人類自己掌握?不向命運低頭的司馬遷,不就是一個扼住命運咽喉的人嗎。
4.勇敢。勇敢有很多種類,面對死亡放聲大笑是一種勇敢,為了使命而忍受無盡屈辱茍活人間,更是一種大勇。司馬遷不正是這種大勇的最好表現嗎。
除了上面四點外,近些年的高考,幾乎每一個年份每一個省份的高分作文中,無論是什么樣的命題什么樣的寫作要求,也同樣能夠找到援引司馬遷作為素材的文章。 比如江蘇省高考作文,2004年,可以用司馬遷的執著來體現山的沉穩;2005年,可以用司馬遷的人生經歷來表現"鳳頭豬肚豹尾";2006年,可以用司馬遷的人生選擇表達"人與路";2007年,可以用司馬遷的光輝成就來呈現一爿值得"懷想"的"天空";2008年,可以用對司馬遷精神品質的探求來表達尋訪古仁人之心的"好奇心"。2010年的"綠色生活"、2011年的"拒絕平庸"、2023年的"憂與愛"、2023年的"青春不朽"、2023年的"智慧"、2023年的"話長話短"、2023年的"語言"、2023年的"人生五味"等命題,也都可以從司馬遷的生平事跡中尋找到足夠有力的論據素材。
需要強調的是,對同一則傳統素材的多元闡釋,就如同對一座高山的觀賞一樣,盡管"橫看成嶺側層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但無論如何,看山只能是山,倘若成了水,就是胡言亂語了。
四、轉換形式,拓寬表現渠道
除了在素材意義上可以進行多方面的挖掘外,也可以通過表達方式、表現手法的變化,使傳統素材煥發新的生命。這里,最典型的當屬故事新編。
二十年來的高考作文中,用舊故事翻出新篇章的現象層出不窮。2000年前后,有根據《水滸》故事創作的滿分作文《朱貴開店》(01高考江蘇滿分作文)、《阿Q新傳》(01高考江蘇滿分作文),此后,有《薛寶釵魂斷大觀園》(04高考福建滿分作文)、《夸父逐日》(05高考江蘇滿分作文)等。這些文章的最大特點,在于將眾所周知的故事變換時空轉換形式展開敘寫。閱讀這類文章時,讀者一方面會因內容的熟悉形成情感認同,另一方面又會因作者的神奇構思而拍案叫絕。
此外,以雜文、戲說、戲劇等諸多方式,對一些傳統素材進行再創作,也是常規素材"一材多用"翻出新意的好方法。例如03高考甘肅考生的《吊屈原賦》、05高考江蘇考生的《沒有了妖魔的取經之路》,都可以說是這種"多用"的典范之作。 2023年之后,受作文命題方式的影響,上述類型的故事新編作文逐漸淡出。現在流行的任務驅動型寫作,任務指令比較清晰,考試時必須緊扣任務完成寫作。如此,常規素材使用時,務須依照任務指令進行翻新。
版權聲明:本文經作者授權發布,未經作者本人許可,不得轉載,更不得用于商業用途。
作者:劉祥 ,“三度語文”首倡者,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江蘇省教學名師。出版個人教育專著12部,發表教育類文章一千余篇。其“三度語文”教學主張在國內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中國教育報》《江蘇教育》《中學語文》等報刊均有專文推介。應邀在17個省開設示范課和主題講座共二百余場。教學專著各大實體書店和各大網絡書店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