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一顆子彈讀后感
送你一顆子彈讀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送你一顆子彈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今早讀完了劉瑜的《送你一顆子彈》,有所感悟。
這本書主要記錄了作者的一些生活隨筆,摻雜一些政論時評。作者的字里行間頗有一些專業(政治學)特色,我猜,作者實際并不如文中所透露的,沒那么熱愛專業學術研究。
讀此書,一方面讓我對國外的大學和文化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另一方面讓我和真實留學生的生活有了一次親密接觸,也隨著作者的講述,長了許多知識。
對于政論時評我并不是很熱衷,甚至有時候并不能很好地和作者交流,我喜歡的印象也更深刻的,是作者的生活隨筆部分。其實我一直很想知道,比自己更優秀人的大學以及留學生活細節和我的大學生活細節究竟具體有哪些一樣和不一樣,我們的想法有哪些不一樣?為什么從高考踏入大學校園的我們,起點并無太大差距,最終的發展卻相差甚遠?別人和我是怎么一點一滴,一步一步地拉開差距的`?讀此書,讓我捕捉到了些許我們成長中的細枝末節的異同。
跟著作者思想的腳步,我也對自己的思想完成了一次小規模的更新,同時對自己的人生和際遇也有了些許寬容和內心的平靜。我認識到,其實有很多像我一樣不甘平庸的學生,比我優秀的學生,也有各種各樣不順心的人生際遇,也有生活、學習、工作、愛情、婚姻上的思考和煩惱。并且讓我開心的是,也有一個和我一樣的人,每天都在反思和思考自己的人生,她告訴我,我自己不是異類,我的每一個對自己的反思和思考都是有價值的。
正如作者后記所說,“對于記錄生活和世界,我有一種強迫癥式的癖好。在一定程度上,文字不是我記錄生活的方式,而是我體驗生活的方式,因為書寫的過程拉近了我和被書寫對象的距離,使最微小的事物都呈現出五官和表情”,這突然讓我想到,也許當我也不確定自己內心的想法時,把發生的人和事寫下來,能夠幫我理清思緒,這何嘗不是一種讓自我更接近自己內心的有效方式呢?和作者一樣,我也記性不太好,我也喜歡記錄生活和世界,而我最直接的目的,是讓我生命里無形如流水的時間,轉變成可以看得見摸得著抓得住的物,從而獲得時間帶給我的安全感。
作者說,“對于記憶力短路的我來說,如果沒有這些文字,這幾年的生活很可能人去樓空,查無實據。但因為這些記錄,我有了一個小小的個人歷史博物館”。我也想通過對自己生活、學習、工作、心路歷程的點點滴滴的記錄,成立自己的人生個人歷史博物館,這光想一想,就是一件多么令人興奮的事情!如作者所說,“我相信是一個人感受的豐富性,而不是發生在他生活中的事件的密度,決定他生活的質地;是一個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決定他生活的色彩”。
人生是一場旅程,充滿了不可知與不可能,不管認或不認,自己的未來都無法預知,自己的人生也可能并不會按既定道路穩步前行,但活在當下,掌握當下,活好現在,珍惜現在的分秒,你的未來,定不負你!
如作者所說,這是一條通向自我拯救的道路,也包含著我相信生活值得熱愛的善意。
希望有一天我回望自己,也像作者一樣,“我看到的,是一只昆蟲努力砸中自己的每一滴雨,相信如果自己觀察得足夠認真,每一滴雨里都有通向自我拯救的道路。如果這企圖愚蠢,這愚蠢中也包含相信生活值得熱愛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