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記》讀后感小學范文
《安妮日記》是德籍安妮·弗蘭克寫的日記,是其藏身密室時的生活和情感的記載,還真實地記錄了作者對周圍人的各種觀點。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安妮日記》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安妮日記》讀后感篇1
我希望在我死后,也能夠繼續活著”這是安妮在日記中寫的話。每當我一次又一次地讀完這本書時,總會思考:她真的做到了嗎?現實堅定的聲音告訴我:她的確做到了。
這本書讀起來是輕松愉快的,不像聞名遐邇的名著那樣枯燥無味,讓人沒有讀下去的欲望。每當我想起戰后的滿目瘡痍,安妮的悲慘結局,便會不由自主地感到失落,情緒的落差就像高高飛起的風箏一下子被人扯了下來。
這本日記記錄了她從十三歲到十五歲的每一個充滿未知、危險但又富有情趣的生活細節,以及激烈的戰況和她內心深處的思考與疑問。在這兩年時間里,安妮一家一直居住在一間密室里,每一舉一動都受著限制。盡管我與安妮年齡相仿,讀起這本書來有著強烈的共鳴感,但我仍然無法想象,她是怎么在如此與世隔絕、不自在的環境中生活的?然而安妮似乎并不這么想,有時甚至把新的戰況當成一個逃離的新希望。她有著一顆無比樂觀的心,就這點,讓我無比欽佩。
我承認我總會被安妮樂觀的心態打動。“如果從外部看,我只是一只沒有自由又喜歡嬉戲的小羊羔;但在內部,指引我的則是美好的那一面的我”她總是向往著美好的自我,美好的未來,而并非自己的悲慘的下落和戰后的慘狀。這不由得引發我的深思:對生活感到煩躁厭倦時,難道就一定要一味地抱怨生活嗎?還不如靜下心好好想想解決問題的方案,朝著美好生活大步向前。即使遇到困難,也不應徹底放下希望,失落只會讓陽光更難透過緊密的烏云,照耀到我們身上。
的確,安妮早已在七十三年前去世,但她的樂觀仍然在影響著全世界。她仍活著,以另一種方式活著。每次在遇到所謂的“人生大起大落”時,想想這個女孩,我都會覺得,一切一定都會好起來。
《安妮日記》讀后感篇2
去年暑假里,我閱讀了《安妮日記》。這本書是一個猶太女孩在德國納粹大肆屠殺猶太人期間,和家人躲避在一處閣樓上寫的一本日記。日記中比較詳細、生動的記錄了當時躲避在閣樓上的兩家人的生活情形。
安妮原本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爸爸、媽媽、姐姐們都愛她。但是大屠殺的到來毀滅了一切:無數人沒有了親人,沒有了家庭,無數人倒在了子彈下,還有無數人被送往了集中營……但是那些人并不知道,等待他們的就是死亡。
讀完這本書,我的第一個感受是感動。安妮在那個狹小的、完全封閉的密室里依然堅持看書、學習,不斷汲取知識。想想自己,擁有這么自由舒適的環境,還不知道珍惜時間,自覺學習,簡直太不應該了。
幸運的是,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但愿和平之神永駐人間,讓所有的人幸福、安寧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