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16回讀后感(《儒林外史》第16回讀后感)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吳敬梓的代表作之一,以諷刺、揭露當時社會丑惡現象為主要目的。其中的16回,更是引人深思,充滿感慨。
在這一回中,我們看到了主人公邵清與陳繼儒遭遇官場陷阱,最終被貶到了一個偏遠鄉村。但是他們并沒有放棄,而是在自己的崗位上盡心盡力地為民服務,并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百姓們的信任和支持。這樣的情節給我們傳遞出一種積極向上、團結協作、勤奮努力的精神。
然而,在這個官場里并不是每個人都像邵清和陳繼儒那樣有信念、有擔當、有責任感。相反,還有很多人把自己本應履行的職責都視若無睹,只顧自己私利。
比如說文官田晉瑩,因為想要升官發財,而不斷地勾結權貴、草菅人命、謀求私利。他不僅對百姓不管不顧,也對自己的家人不聞不問,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結局。
在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了各種各樣的人物形象。他們有真心為民辦事的好官,也有貪污腐化、置百姓于不顧的壞官。他們有高尚情操、嚴守道德底線的君子,也有唯利是圖、甘于投機取巧的小人。這些角色都映照出了社會風氣和道德觀念的多樣性。
同時,在16回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一個重要主題——“制度”。邵清和陳繼儒雖然被貶到了偏遠鄉村,但卻并沒有因此放棄對“制度”的信仰。相反,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改善當地百姓生活條件,并爭取更多資源和支持來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
與此相對應的是文官田晉瑩等一些人對“制度”的漠視和破壞。他們把個人私利擺在第一位,無視法治規范和公平正義。這樣做必然會導致社會混亂和不穩定。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制度”的重要性。只有在一個公正、穩定、透明的制度環境下,才能讓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機會去發揮自己的才能,獲得應得的回報。
總之,《儒林外史》16回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社會課。它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社會風氣和道德觀念是多樣化的;官場中既有好人也有壞人;制度對于社會發展和進步至關重要。
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要做一個有擔當、有信仰、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同時也需要積極參與公共事務,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夠建設出一個更加美好、公正、充滿活力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