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津湖之水門橋》小學生優秀觀后感
《長津湖之水門橋》小學生優秀觀后感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這次觀看讓你有什么體會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長津湖之水門橋》小學生優秀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長津湖之水門橋》小學生優秀觀后感1
作為一部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同時作為一部投資巨大的商業電影,《水門橋》依然是一部“特技感”十足的類型片。不論是美軍飛機輪番轟炸的大場景制作,還是在講解戰術等場景中多次出現的“子彈時間”效果,數字特技的使用幫助影片還原出戰爭中的殘酷場面,讓觀眾仿佛身臨現場。給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輔以精彩的視聽呈現,成為近年來主旋律影片在市場中突圍的重要方式。得益于全球一百多個計算機動畫制作公司的通力合作,才成功打造出《水門橋》氣勢恢宏的“冰與火之歌”。
冰,是冰天雪地的嚴寒環境,也是面對現代化軍事 裝備下的美軍時,中國人民志愿軍的艱難處境。《水門橋》注重表現自然環境的嚴寒,在低至零下40攝氏度的惡劣環境下,電臺的電池由于極端低溫無法正常使用,戰士的皮膚被凍得龜裂、變色,一盒凍住的大豆罐頭要幾個人分著吃,甚至還要飲雪充饑,惡劣的嚴寒環境讓本身就缺少充分軍事保障的志愿軍舉步維艱。為真實還原寒冷的環境,影片主創在拍攝“炸水門”場景時特意將時間安排到凌晨時分、零下30攝氏度的露天場景,還安排了鼓風機模擬寒風凜冽的感覺,讓演員盡量表現出最真實的狀態。殘酷的戰爭環境之外,更加嚴峻的是敵我雙方武器裝備的差距。戰場上敵軍不僅掌握絕對的制空權,而且還有儲備充足的彈藥庫以及坦克等重型裝備,是裝備精良的現代化軍隊;相比之下,我軍僅配有少量彈藥以及從敵方繳過來的槍炮,非現代的軍事 裝備將志愿軍置于被動的局面,凸顯出戰爭的殘酷性。
火,是戰場燃起的烈火,更是七連戰士燃起的無所畏懼的戰斗精神。槍林彈雨在冰天雪地中燃起了熊熊烈焰,炸藥將山林化為灰燼,火焰噴射器吞噬著戰士們的身體,影片毫無保留地表現著火焰的威力,同樣冷靜地表現著戰火中將士們突然卻又果決的死亡。《水門橋》中的戰士沒有主角光環,并非戰無不勝的戰神,他們隨時都可能犧牲在戰場上,卻能夠在死亡來臨前,果斷做出對于國家最有利的抉擇。
冰與火的交織,不僅還原了真實的殘酷戰場,創造了視覺奇觀,更凸顯出中國人民志愿軍在軍事力量懸殊的困境中依然不畏強敵、敢于斗爭的頑強意志。戰爭的慘烈強化了生命的脆弱,《水門橋》對于死亡的客觀呈現體現出影片對戰爭意義的反思——在冰雪消融、火焰燃盡之后,長久的和平才應是人類共同的追求。
《長津湖之水門橋》小學生優秀觀后感2
大年初四,媽媽帶我去奧斯卡影城觀看了一部講述抗美援朝戰爭的電影,名字叫《長津湖之水門橋》,看完之后,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影片一開始,志愿軍第七穿插連接到了炸毀水門橋的任務,在零下40度的冰天雪地里,戰士們背著長槍,拿著手榴彈,扛著火箭筒向水門橋出發了。可是美軍陸戰第一師天上有戰斗機,轟炸機,地面上有坦克,大炮。子彈多的沒處放。燃燒彈,火箭彈等多得數不勝數。這樣的對比,讓我替志愿軍戰士捏了一把汗。我心想:要是我們也有飛機大炮,炸橋不就簡單的多了嗎?這讓我感受到祖國的強大,對戰爭來說是多么的重要。
隨著戰斗的打響,我漸漸的被志愿軍戰士的堅強、勇敢、智慧所感動了。美軍開始反擊了。可是他們卻被中國志愿軍戰士打得節節敗退。美軍只好派陸戰之王坦克出場了。這個龐然大物,子彈打不透,戰士們無法接近。可是坦克所到之處的任何建筑以及志愿軍戰士都無處藏身。可志愿軍戰士一點也沒有退縮,繼續做著沖鋒的準備。有一名叫伍萬里的戰士,他的投彈技術非常好。他在槍林彈雨中站起了身,擰開手榴彈的蓋子,趁著美軍打開坦克頂部的艙門出來掃射的一瞬間,精準的把手榴彈投進坦克里。手榴彈爆炸了,坦克被炸翻了。這樣志愿軍戰士才接近了橋面。這時我才稍稍松了一口氣。
緊接著的戰斗又讓我的'心繃得緊緊的。神槍手平和經歷九死一生,終于帶著炸藥包到達橋面。可是美軍的又一輛坦克開來了。他只好用巴祖卡火箭筒先攻擊坦克,由于子彈上全是英文字母,志愿軍戰士不認識,錯誤地裝上了煙霧彈。雖然精準的打到了坦克,可是煙霧彈對坦克來說根本沒有作用,我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志愿軍戰士平河被坦克碾軋致死。我心疼得眼淚直流,這該死的美國侵略者!我一定要好好學習英語,一定要好好學習各種知識,把祖國建設得更強大,不能讓別人再欺負我們!
歷盡千辛萬苦,付出了許多志愿軍戰士的生命,終于完成了任務。在影片結束清點人數時,九連全部犧牲,七連只剩伍萬里一人。看到這里,我的眼淚忍不住又流了下來。耳邊又響起了指導員梅生的話:“這仗我們不打,就是我們的下一代要打。我們出生入死,就是為了他們不再打仗。”為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無數革命前輩付出了生命。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學習呢?向英雄致敬!我發誓:我一定不辜負你們的期望,好好學習努力奮斗,讓祖國更強大!
《長津湖之水門橋》小學生優秀觀后感3
水門橋不是一座橋,是古土里以南6公里左右的一座電站水壩,是戰斗中美軍機械化部隊撤退的必經之路。水門橋之戰是長津湖戰役中抵擋美軍撤退的連級戰斗,如果能阻止美軍從水門橋上撤退,美軍陸軍一師將會被全殲在此。
長津湖戰役打響的第三天,我志愿軍就意識到了美軍陸軍一師有逃跑的跡象。1950年12月1日,我志愿軍58師172團2營爆破組趕赴水 門橋作戰,將水門橋橋面炸毀,但當時美軍的武裝實力與工業實力早已能甩我國一大截,在我軍傷亡眾多將橋面炸毀后,陸軍一師僅用不到40小時就已經將整個橋面完全修復。
12月4日,爆破組再次將橋面以及梁箱一同炸毀,這次,有鋼材的美軍第73工兵營很快就又架起了橋梁。12月6日夜,志愿軍80師240團3營七連連長姜慶云帶領一個排的戰士再次赴戰水門橋,激戰過后,志愿軍戰士以傷亡十人的代價,將水門橋的橋面以及橋墩炸毀,這是志愿軍對水門橋實施的第三次轟炸,這次,水門橋上炸開的豁口寬達8.8米。
第三次炸毀水門橋后,美軍在日本定制了8套M2橋梁組件。12月8日,美軍C-119運輸機將這8套組件投放至黃草嶺,計劃開始動用重兵部隊修復橋梁。這八套組件中,其中一套組件落在了志愿軍陣地上,一套在投放過程中被摔壞。美軍用6套組件重新駕起了水門橋。
電影中美軍渡過水門橋看到的冰雕,就是我志愿軍180團2連、240團5連。這兩個連的戰士,在戰斗中因氣溫驟降永遠留在了自己的戰斗陣地上。
今天,我們把這場英勇之戰制成影片,在萬家團圓時全國放映,正是對犧牲戰士的深刻緬懷,也在不斷提醒著世人,今日的萬家燈火是戰士們用鮮血換來的。因此,這部包含著血與淚的影片,值得每一位中華兒女去看看。
長津湖戰役中,我志愿軍共三次炸毀水門橋。在沒有任何重火力的掩護下,低于零下20攝氏度的惡劣風雪中,數千名志愿軍踩著厚厚的積雪,挪動著已然凍僵的身軀。反穿棉襖、身負炸藥,用血肉之軀把大橋連同基座全部炸毀。在我們用小米加步槍,用戰士的血肉之軀抗戰的時候,美軍則用飛機、坦克、大炮輪番轟炸,成百上千噸的炮彈在我軍狙擊陣地上炸響,1950年12月1日4日,我軍兩次炸毀水門橋,付出了巨大犧牲。這短暫的勝利,一幕幕、一幀幀都讓人揪心不已……
1950年12月6日,我軍再次下達了炸橋任務。在零下35度的極寒天氣下,七連的戰士拼盡全力,用血肉之軀綁上炸藥,硬生生的頂了上去,炸毀了水門橋。之后,美軍生產了每個組件重達1.1噸的鋼橋組件,動用大型運輸機空投到美軍陣地,僅用不到兩天的時間又重新架起可以承載重機械部隊通過的橋梁。最終,這場戰役以我軍犧牲巨大、美軍艱難撤退告終。我們落后、貧窮,這場戰役中,戰士們用自己的鮮血,試圖彌補著我們與美軍相差了一個世紀的武器裝備力量。也正是這赤裸裸的差距,不斷告誡著每一個國人,落后就要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