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感恩的讀后感
學會感恩的讀后感
學會感恩的讀后感1
在四川司法雜志上,看到蓬安監獄的曹利紅的《學會感恩》,看了一遍又一遍,總感覺寫得很不錯,就把這篇文章收藏了起來。我不知道怎么解釋感恩,但我理解感恩,知道感恩。
作者說:“感恩是對別人所給予幫助的良知回應,對生活所賜予的一切的感激之情。它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是美好人性的外在體現。它常常與真誠,寬容,善良,友愛,樂觀如影隨形,與虛偽,苛刻,冷漠,兇惡,悲觀水火不相容。”本人對此,深有同感。一個人,如果沒有良知是不會知道感恩的,沒有真誠的人,不懂寬容的人和不知道善良和友愛的人也是不會感恩的人。知道感恩的人,一般來說也是積極樂觀的。
要學會感恩,就必須學會用感恩的心去感知生活中的一切,才能感知到生活中的真善美,才會體會到生活中的幸福和溫暖。面對生活中的風和日麗,或者狂風暴雨,才不會動不動就抱怨。
學會感恩,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就是善待生活。要用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中遇到的一切,要勇于面對對現實,才不會動不動就悲觀失望。要把恥辱和挫折當成前進的動力,感謝折磨你的人,才會更能經受住風雨。
把一切不順心的是都變成動力,看著是考驗,你就會覺得該感謝你嫉恨的人,其實他給了我們力量,給了我們機會,只是我們不知道罷了。相信自己,相信“陽關總在風雨后”。
學會感恩的讀后感2
假期我看了《學會感恩》這部書,看完后,我靜靜的想:我們青少年要感謝所有關心我們成長的組織和個人,要感謝他們的付出,學會感恩,讓我們的世界更和諧。
作者針對我們這一代青少年身心特點、接受能力用鮮活、通俗的語言、生動典型的事例、喜聞樂見的形式、結合當前社會的新形勢、新問題,從拒絕、預防犯罪、自我保護、維護權利、關心他人、面對災難六個方面闡述和分析新時代、新觀念、新行為。
其中有個小故事《商人的葬禮》一個孤獨的商人,他沒有任何親人,一生自食其力,年齡越來越大了,他擔心自己死后無人知曉,無人送葬,所以他在生命的倒計時時也不停地幫忙別人,關愛別人,施舍有需要的人,想來換取死后有幾個人來送葬。可是他沒想到自己小小的恩惠卻換了死后來全鎮近千人來參加的葬禮,遠遠超過了他的要求。
這個故事讓我體會到,付出什么一定會收獲什么,關愛他人,造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良好社會風氣,讓這種良好美德傳承下去,不要讓愛之鏈斷掉,讓世界充滿愛,讓社會變成愛的搖籃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
學會感恩的讀后感3
夢醒了,悄然拭去額頭稠密的仍不斷滲出的汗珠,打開燈,從深褐色的書架上抽出一本書靜靜翻讀。
不經意中,看到這篇名曰《學會感恩》的文章,篇名是再普通不過的了,可竟莫名地觸動了我的思緒,我便順理成章地讀了下去。通篇讀罷,唯有其中一句
“不要因為生命過于沉重,而忽略了感恩的心!”打動了我那顆沉寂已久的`心,窗外秋雨綿綿,偶或有犬吠,靜謐的雨夜,保留在心中的封印緩緩解開。
在紛繁消逝的每一個日子里,在責任與壓力下努力生活著的人們,有誰敢說生命來得輕巧,有誰敢任由自己的性子做事而不去考慮一切后果呢?可這并不能成為我們忽略一切的理由,尤其是感恩。可能在每個人心中,都有對感恩獨到的見解,可說到底,感恩其實就是對一切事物的愛的回饋,是一種帶著濃郁的自我氣息的認知,學會感恩,真的不難。但在這個物質生活不斷提升的社會,又有幾人能做到對自己的感恩情懷問心無愧?
人生無常,能夠珍惜的東西其實并不多,而倘若處處學會感恩,一切都會在這種美好的習慣中綻放它們絢爛的光芒,給予你人生無價的財富。即使是挫折,磨難,抑或是不堪和無奈,都要以一顆感恩于生活的心坦然對待,在無形中將一切化為感恩,久久珍藏于心底。在逆境中感恩,在感恩中成長。
如果說要對挫折感恩,那又怎能不感恩生活中無數默默支持你,鼓勵你的人呢?人的一生,從來就沒有一帆風順的,可更多的是支持和鼓勵你的身影,是在你狠狠摔倒時伸出有力的手將你拉起的陌生人,在你落寞時用鼓勵的話語溫暖你的友人,是你為小事傷心時親人的一杯熱茶……或許在我們眼中,這都是再平凡不過的事了,但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在心中默默感恩呢?毋庸置疑,我們更應為這些平凡的愛而感恩。在平凡中感恩,在感恩中成長。
著眼望去,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成大事者,有幾人不深諳感恩的重要性和感恩的價值?感恩于自然,感恩于社會,感恩于身邊的一切能夠感恩的事物,才能胸懷天下,情系天下,立足天下。
在感恩中成長,在感恩中領略生命和夢想的真諦!
學會感恩的讀后感4
當孩子進入培新校園以后,學校開展的“共讀共寫共成長”活動以來,不但豐富了孩子的視野,也提示了他的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和寫作水平,讓孩子受益匪淺,作為家長的我也受到了熏陶,在孩子看書時候我也看了一本楊芮茹和于振宇主編的《學會感恩,滴水之恩涌泉報》一書,讓我愛不釋手,能讓我心里產生“嘭嘭嘭”的碰撞,所以我認真的閱讀了此書。
這本書共分為11個章節,分別從感恩親情、師恩難忘、感恩失敗、感恩挫折等章節來寫的,《學會感恩》告訴大家:胸懷感恩的心才會懂得愛自己、愛別人,也才能長久地感受來自他人的愛,享受快樂,享受幸福的人生。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處處享受著“恩賜”:親人的關愛、師長的教誨、同事的協助等,就連人生中經歷的貧窮、遭遇的失敗和挫折都是命運賜予我們最好的禮物。從“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動人詩句中,從“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的經典詞句中,能讓感受到古人對“感恩”的認同和崇尚。
當下社會正處在一個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歷史時期,我們需要建構新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但是我們也更需要銘記一些經典的倫理規則和情感,比如感恩,尤其是我們的孩子,因為我們心中有中國夢,需要正能量,感恩是生活中的智慧,也是一種歌唱生活的方式,它來自對生活的愛和希望。感恩是一種情感,感恩是一種責任,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一個人,不管他的起點與終點相距多遠,只要他能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并珍惜它,那么他就一定能成為一個不斷進步的人和擁有親情、友情以及生活幸福的人!當一個人懂得感恩時,便會將感恩化做一種充滿愛意的行動,實踐于生活中。一顆感恩的心,就是一粒正能量的種子,因為感恩不是簡單的報恩,它是一種自立、自尊和追求陽光人生的精神境界!我也經常給我兒子講:世上最無私、只有付出不求回報的愛就是父母的愛,但那并不是父母欠你的,希望孩子慢慢成長的過程中要明白父母父為你所做的一切,懂得感恩。還有一次我問我兒子,你現在學到的這些知識你覺的要感恩于誰?他毫不猶豫的回答:“當然是老師,否則我還是文盲呢”!其實孩子也知道師恩難忘,畢竟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老師是他們人生的啟蒙者,賦予他們生命的意義,老師也是他們是最可親、可敬的人,因為老師把是世上最絢爛的陽光照耀在他們身上,所以我覺得孩子要用成長路上的努力回報師恩,感恩老師的付出;我覺得感恩失敗也要常懷心間,因為失敗是成功的奠基石,是一劑苦口良藥,是成功之母,感謝失敗對我們的磨礪,不要讓失敗擋住雙眼,坦然面對,成功就在不遠處,用微笑和熱情擁抱失敗,感恩失敗,做越打越轉的陀螺……說句實話我被這本書吸引主要原因是想從這本書里掌握更多的道理和故事用在教育我兒子成長道路上,最大的愿望希望孩子生活在當今幸福美好、條件優越的環境里,不要只知道索取,要懂得感恩回報,希望感恩的種子在我們每個人心里播種、生根、發芽……
總之,我認為“感恩”不一定要感謝大恩大德,而是善于發現事物的美好,感受平凡中的美麗,以坦蕩的心情、開闊的胸襟來對待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生活在大千世界,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需要別人的幫肋,有的也許是令人畢生銘記的慷慨援助,有的也許是微不足道的微薄之力,無論哪一種幫肋,或許都足以改變我們命運,值得我們感激一生。感恩是什么?感恩是一種情感,也是一種責任;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一門人生必修課。學會感恩,用一顆感恩之心去面對生命中的每個人,對待生活中的種種坎坷和挫折,就一定會收獲快樂、幸福的人生,記住:《學會感恩》。
學會感恩的讀后感5
今天早晨,QTV—6播出了《學會感恩》節目,著名的于丹教授教我們如何感恩。
于丹教授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也是媽媽給我講過很多次的故事:有一個小男孩,他經常到一棵大樹下乘涼、游戲,慢慢地小男孩長大了,有一次小男孩又到那棵樹下,對大樹說:“我需要錢”大樹說:“你把我的果子摘下來賣錢吧”,于是小男孩實現了自己的愿望。后來,小男孩變成了青年,他對大樹說:“我需要房子”大樹說:“你把我的樹枝砍下來,可以建房子”,于是男孩得到自己住的地方。又過了許多年,青年來到樹下,說:“我需要一條船離開這里”,大樹就無私的把自己的樹干給了青年。過了很久,青年變成了白發蒼蒼的老人,他回到樹的身邊,哪里也不想去了,大樹仍然高興的用自己的樹樁讓他休息。
今天我從這個故事中終于明白了,這棵大樹原來就是我們每個人的爸爸媽媽,為我們無私奉獻,不求回報,我們應該學會感恩,不能只知道從父母那里索取。我覺得現在我們已經不小了,應該為父母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決定每天幫媽媽做一些家務,給媽媽減輕一些負擔,少為我操心,要學會當爸爸媽媽的好助手,不做危險的事,不讓他們為我們擔心。另外再也不向爸爸媽媽提一些過分的要求,因為父母掙錢不容易,我們還要好好學習,因為這樣可以增添他們的快樂,也能在將來有出息,更好的報答他們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