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風散文讀后感(通用15篇)
張曉風散文讀后感(通用15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散文吧?散文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寫散文,多數時候都離不開事件。你有了解過散文的寫作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張曉風散文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張曉風散文讀后感1
落了許久的雨,天忽然暗了。心理上就覺得似乎撿回了一批失落的財寶,天的藍寶石和山的綠翡翠在一夜之間又重現在晨窗中了。陽光傾注在山谷中,如同一盅稀薄的葡萄汁。——這是張曉風散文《畫晴》中的一段。
張曉風生于1941年,原籍江蘇銅山,筆名曉風、桑科、可叵。作品多以散文戲劇為主,旁及童書、評述和小說、詩作,曾獲中山文藝散文獎、吳三連文學獎等。
散文作為文類,時常叼陪末座。它是作家進入文壇的入場券。似乎無人不能。可是在所有文類中,散文最是易寫難工,尤其在中國,在白話文興起之后,散文寫好更難。
《畫晴》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從清晨到中午到傍晚再在晚上觀察一天的變化。
張曉風向往那種“富貴于我如浮云”的風度。幾只羊依舊低頭擇草,恍惚間只讓她覺得它們嚼的不只是草,而是冬天里半發的綠意,以及草場上無邊無際的陽光。
“坐對當窗木,看移三面陰。”是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和陶潛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后在張曉風散文中的讓我平靜得感動的話。
一扇軒窗倚靠,便可以靜靜的守在陽光下看樹蔭一寸寸的移動。這一定不是那種汲汲名利的人可以做到的。看窗外的樹木在陽光的照射下,影子一點一滴的移動。待到夜闌靜處,月牙上梢才焚明香,淡月觀書。只是短短一句話,就悟出了對生命永恒的本真領悟。
偶抬頭,只見微云掠空,斜斜地徘徊著,像一首短詩,像一闋不規則的小令。看著看著,就忍不住發出許多奇想。記得元曲中有一段述說一個人不能寫信的理由:“不是無情思,繞青江,買不得天樣紙。”而現在,天空的藍箋已平鋪在我頭上,我卻苦于沒有云樣的筆。如果有人學會云的速記,把天上的文章流傳幾篇到人間,卻又該多么好呢。
張曉風散文讀后感2
最近我讀了資深教授張曉風的散文集,讓我受益匪淺。如果說,傳統文化如黃河之水奔瀉入懷,那也因曉風之文筆攪入魂靈,如酒曲入甕,才使這水甘冽芳醇,成了文化傳統。作家能寫出如此蕩氣回腸的文章,我想應該是源于她對生活積極樂觀的態度和對大自然的熱愛吧。
散文中文字語句簡潔渾成、嚴整新穎,卻又不失話本戲文的活潑,如文中寫道“而茫茫大荒,漠漠今古,眾生平凡的面目里,誰是我,我有復是誰呢?我們卻是在乎的。”這段語言簡練精髓,深切地表述了在人生的道路中,需要有一個堅定的理想,同時也諷刺了那些得過且過、浪費光陰的人們。
散文中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作者那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其中我感觸最深的一段是“我起來,走下臺階,獨自微笑著、歡喜著。天地間只有一團喜悅、一腔溫柔、一片勃勃然的生氣,我走向田畦,就以為自己是一株恬然的菜花;我舉袂迎風,就覺得自己是一縷婉轉的氣流;我抬頭望天,卻又把自己誤認為明燦的陽光。”美麗的詞藻讓我從中了解到作者是抱著怎樣美好的心情去迎接每一天,雖不久之前,剛剛落了許久的雨,但她沒有傷感,而是迎著新鮮空氣,撿起一筆一筆失落的財富去。我由衷地敬佩她這種境界,并從中感悟到些許人生哲理。
張曉風散文給我的印象可以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美”。散文無論字詞還是語句,都滲透出一種美感,這種美是不屑于為文造情的矯揉造作,而是舍我其誰的劍拔弩張,字里行間都以骨氣奇高為里,沖淡寧靜、自然率真為表。
通過閱讀這部散文集使我在成長的人生中有了一個新的理念,那就是看清世間庸俗,懷揣夢想、腳踏實地、有價值地活著。
張曉風散文讀后感3
讀了張曉風散文集,我感觸頗多。文章淡有淡味,濃有濃情。有時廣闊如人生,有時細小如牛毛。文章涉及很多。
若說淡,一般都是談一些文學方面的。若說濃,那大都是談人與人的故事。看張曉風的散文,我總覺得,是在和人談話。但有些散文,語言里飽含著情感,濃的化不開。看著看著就膩了。我認為作者感情非常豐富。常人應該沒有這么多的感觸。
若說廣闊,文章中的確有,但較少,我不太好分析。若說細小,倒有許多。作者經常從細小的事物中發現一些有價值的東西或者一些感受。
文章涉及自然,友人,物等很廣泛。我最喜歡看關于自然的或是故事的文章。
我選了一篇我喜歡的來談談。
《聞歌》是我最喜歡的文章之一。內容大致是講小孩唱歌的故事。
這個小孩唱的是首黑人靈歌,歌名叫“老黑喬”。當時作者正開著車,被這歌聲嚇了一跳。為什么呢?作者講的很細,讓人不住的感動。
“沉默的時候,黑人是輸家——可是黑人一開口,連天使都要震動三分、退避三分。”后面是最經典的一句。“那歌聲是整個非洲的鄉愁,加上整個美洲的載重。”這份沉重,寫的多么恰當。不輕不重,恰到好處的描寫了這份沉重。
文章的重點在于,讓人們知道應該怎么去詮釋最好。
“成人唱歌,不知為什么有時反而壞事。成人不透明,他總是把一首藍色的歌加點紅,唱成了紫……”
作者在讓人有豐富的美感的享受中,又從中體會到一點有價值的東西。這也許是張曉風散文的特色吧!
張曉風的散文,有濃有淡,有無有小,有情有景,像一幅唯美的畫卷。
張曉風散文讀后感4
張曉風這個名字從來就沒有聽過,于是忍不住的想去看看他寫的文章,沒有想到,會給我這么大的感觸,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這《我在》了。
這是一篇散文,講述了作者的一些想法。“我在。”本來就是一個簡單但蘊含了深層含義的話語,能夠讀到的有萬萬千千,而作者表達的就是“我在”那堅定的靈魂。有一些事、一些人、一些物,被作者透過簡潔有力的語言直達我們內心。比如點名,一個小小的、我幾乎每一天都在做的事就能夠有震撼人心的哲理。僅僅是回答一句“我在”也能為內心增添一陣狂風暴雨。不得不感嘆著作者的思緒了。而在群山環繞間,山水交錯處,如果你有滿腔的熱情想傾訴,那何不大喊一聲“我在”呢?“‘我在’和‘某某到此一游’不一樣,后者張狂,而說‘我在’的仍是個清晨去上學的孩子,高高興興的回答長者的問題。”作者想說的就是這樣一種感情吧,清清脆脆的聲音就如明明朗朗的心,為我在那里開心,如果要問為什么開心的話,也許作者也答不出來吧。還有哪怕是犯了什么滔天的大錯,在人們尋找你時,還是要說聲“我在”。如當上帝尋找墮落的亞當時,作者仍會堅定的站出來。“上帝啊,俯察我,我在那里。”更是透露出無比的真誠。“我在”,如果在對手面前說出這句話,想必也是無比自信而堅強的。我在就是表示我,就在那里,不論你看得到或看不到,我就在那里。和那里的人、情感在一齊,我也許很渺小、也許很強大、也許很重要、也許
我只是萬千沙粒中的最小的一粒,但又有什么關系呢?我在,就在那里。
樹在。山在。大地在。歲月在。我在。你,也在。
張曉風散文讀后感5
最近突然對散文集感興趣,加上不久前學了被譽為中國十大當代散文名家之一張曉風寫的《行道樹》,我的興趣就更濃烈了。
細細品讀《張曉風散文精選》,一排排帶著油墨書香、優美的字詞佳句下,無不蘊含著尋常人如不細細去讀、去細細琢磨透徹就無法理解的其樂無窮的高深的意境,不愧是被余光中先生稱之為“亦秀亦豪”、“腕挾風雷”的“淋漓健筆”之人啊!
每一篇文章都讓我愛不釋手,我尤其鐘愛《有求不應和未求已應》這篇,對張曉風在文中所舉事例的生動與新奇雀躍不已。
張曉風在文章里寫到:我們詛咒他人時是怎樣的為了表示心意堅決、而說的字字錚然有聲,如鐵石相擊并且火花四射,同時還開玩笑說“假如有位新上任的笨笨的天使”一聽到了“我的志愿”,立馬開恩為我們成就了,豈不是尸橫遍野?其中必然也包括你我的親人,那不知周圍要枉死多少人了?
是啊!多虧“有求不應”!如今的我們祈求財富,但我們應該想想看,整座城市的人都在儉儉省省、巴巴結結和量入而出,我們又有什么資格要求財富呢?再說一副不必背著黃金寶曩的肩膀是多么輕松呀!如今的我們向往聰明,夢想自己是天縱之才,但我們再仔細想一想,我們在百思不辨、千思不解之余收獲的心得,不是反而更能和世人對話嗎?才高八斗之人如萬丈瀑布,壯觀是壯觀,其下卻難以汲水,我們做一注小小山泉,涓滴不絕,不也是很好嗎?
曾經,我們急于向生命的大手索取一粒粒耀眼的珍珠,然而珍珠乍然消失,我們急忙一抓,可是手里卻空空如也,只有一雙手掌而已,那掌心十分溫暖,這就是“未求已應”的生命的觸握!
張曉風散文讀后感6
如果不是學校的推薦,還真難遇上張曉風這樣的奇女子,讀到她這樣有才情的文章。這一回,我真算得上是孤陋寡聞了。作為臺灣女作家,張曉風的名聲絕不局限于島內。張曉風的散文,實在值得我細細品味。
這本集子令我心有觸動的,如《平視,也有美景》、《生命,以什么單位計量》、《許士林的對白》等篇章,令我心生悵惘的,卻是那篇:《不識》。
文中寫道:兩個人坐著談話,其中一個是高僧,另一個是皇帝,皇帝說,你認得我是誰嗎?……
不,不識。在高僧看來,人與人其實都是不識的。誰又曾真正認識過一個人呢?
張曉風繼而想到,就連我們自己,也未必識得自己吧!
幾年前,一位長著曾對我說:“夫與妻之間,朝夕相處,日夜相伴。在離婚那一天,才發現,許久以來,他們并不認識對方,所謂的結婚、生子,原來也是一場錯誤。”
一個人,走在人生的路上,經歷曲折、起伏、歡笑和淚水。多少年后驀然回首,那個不諳世事鑄下錯事的少年是我嗎,那個在池塘邊凝視水面的孩子是我嗎,那個追逐媽媽直到將鞋子跑掉的人是我嗎?
是你,不是你;你知道,你不知道。
人生的河流,就這樣流淌,順勢而下,激起水花時,被石塊絆住腳步的我們會思考:我認識我嗎?將這樣的困惑拿來糾纏自己,真是幸也不幸。
張曉風這樣思考:從宗教意義言,肉體只是暫時居住的房子,屋主終有搬遷之日。回族有這樣的生死觀:生是死的起點,死是生的結果。
而蘇軾說,人生如夢。
討論“識”與“不識”,想想“死生一矣”,的確有些宗教哲學的意味。
閱讀使人思考,思考促人參悟。如果悟不透,那也是參悟的前兆,抱著這樣的信念,自然更有興致將這本書讀下去。
張曉風散文讀后感7
颯爽的秋風徐徐吹來,金黃的落葉翩翩起舞,在這如詩如畫的秋天,我讀一本同樣如詩如畫的書,那就是《張曉風散文》。
張曉風的語言清新雋永,善于從小事中寫出深刻的哲理,《瑕》就是這樣一篇發人深思,引人聯想的好文章。文中她回憶自己曾買來一串很便宜但有瑕疵的項鏈,手中這串項鏈引發作者的思緒,轉而用精煉的文字準確而詳盡地道出對“瑕”的理解。
生活中,能把自身的瑕疵像這串項鏈般坦然相呈的人不多,人們往往是不遺余力地精心掩飾自己的缺點和不足,而如果我們正視自己的這些瑕疵并坦然接受,這些瑕疵也就不算什么瑕疵。因為只有認識到缺點才可能加以改正,你越是去掩蓋,它就越明顯。一個人之所以可愛,正是因為他能看到自己的缺點而不遮不掩。完美是難以冀求的,但在“完美”和“可愛”之間,人們更喜歡后者。
完美到極致就喪失個性,變得千篇一律,而所謂的“瑕疵”卻可以體現出你的特性。誰能沒有一點小瑕疵呢?正是這些小瑕疵裝點我們的生活。朋友之間如果不知道對方小小的缺點并以此打趣,友誼也許會黯淡許多。
豹的皮毛上有大大小小的斑點,誰說它的毛皮不漂亮?溪水浸著泥沙、石塊,誰說它的水質不純凈?曇花開放轉瞬即逝,誰說它的姿態不美麗?太陽表面有黑子,誰說它的光芒不耀眼?大自然中的萬事萬物都有瑕疵,既然完美是難以冀求的,那么,就讓我們直面瑕疵,直面人生吧!
張曉風散文讀后感8
自從閱讀《張曉風散文》之后,我對散文有了另一番見解。
以前讀散文感覺都是比較膚淺的小故事,只有看見有意思感興趣的才會仔細品味一番,所以不常讀散文。而張曉風的散文卻顯得截然不同。
讀張曉風的散文會讓我身不由己,有一種幸福而無以言表的感覺。她的散文語言深奧,卻優美如畫,細細賞讀會有身臨其境之感。生動的內容,樸實的語言,深刻的道理,不需要華麗的辭藻,不需要燦爛的背景,依然扣人心弦般地帶我們走進故事中,讓我刻骨銘心,久久難忘。
我最喜歡張曉風散文《春俎》里的《山月》這篇文章。這是一篇描寫并贊美山月的文章,雖然短小,但是精煉,所謂“濃縮才是精華”。認真品味、細細品讀后就能夠了解其揭示的深層含義,她用很簡單的詞句把山月的美藏在一字一句之中,一直圍繞著“山月”二字,把山月那種寂寞、偉大、平凡、無情、孤傲的美描寫得淋漓盡致,仿佛自己是山月一般冷漠卻又很偉大。
在我們眼里,看似平凡,看似渺小的事物,在她的筆下卻能栩栩如生,讓我們學會放低眼界,觀察事物,學會用放大鏡看待事物,學會用筆寫出精彩文章。
張曉風的每篇散文我都很喜歡,讀后的感覺就是意猶未盡。我學會了很多寫作方法和技巧,我還從中收集了很多好的句子和詞語,相信會讓我的文章更生動有趣。
用心讀張曉風的書,會讓人了解到這世上不同人與不同物不同方面的心態,以及天地人合的真諦!其實寫作并不難,難的是要我筆寫我心!張曉風就是這樣!
這就是我讀完《張曉風散文》的'感想,雖然沒有大師般的水準,但至少是我用心寫出的讀后感。
張曉風散文讀后感9
每每讀起張曉風的散文,我都有一種溫暖的感覺,就好像是一位平易近人的老奶奶在向我訴說著她的故事。她的字語間透露著一種寧靜,她似乎能看破一切,這正是文章中散發出的獨特魅力,讓我一發不可收拾地愛上了這位可愛而又安靜的老奶奶。
之所以認為她可愛,是因為她的性格。在她的心里,不管是什么,一座普普通通的山,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一件普普通通的裙子,甚至是她用得破爛的幾次修補卻舍不得扔了的小背包,她總是愿意寄予深厚的感情,總是忍不住要去發現隱藏的人生道理。就像一個還沒長大的孩子,讓人覺得可愛的緊。
而之所以認為她安靜,則是因為她淡漠的筆風。她的文章并沒有多大的起伏,與我以往愛看的武俠玄幻大不相同,不是長篇大論,亦不是愛恨情仇,讀起她的文章,就好像漫步在寧靜的鄉間小道上,令人神清氣爽。又好似品味著一杯清醇的香茶,叫人回味無窮。仿佛讀了她的文章,就能忘卻煩惱,進入到閑靜的世界中。
然而,她是一位好作家,好詩人,更是一位好母親,好家長。在《初雪》一文中,她以母親的身份表達自己對孩子詩詩的愧疚與擔憂,又以家長的身份表達了對孩子的期望與要求。這個時候,我只覺得她是一位平凡的母親,與任何一位母親一樣,無時無刻不在為孩子擔憂著,希望給予孩子最美好,最幸福的一生。從字里行間讀出的濃濃母愛,讓我不禁感動。
張曉風就是這么一個有著耀眼光芒的作家,她讓我感受到人世間的各種美好,洗滌了我的心靈,更讓我學會了用心去看透每件事物隱藏著的人生真諦。
張曉風散文讀后感10
張曉風散文集里收錄了許多寫兒女情長的篇章,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數《母親的羽衣》等一些文章。
《母親的羽衣》開頭描寫的是一個溫馨場面,女兒入睡前摟著母親的脖子問“媽媽,你是不是仙女變的?”張曉風寫得極美,又極沉重,仿佛知悉世間所有秘密。
《常常,我相想起那座山》中,讓我們欣賞到她對大自然的那份狂愛和“一個人,帶一塊面包,幾只黃橙去朝山謁水”的那種率性。“乍醬草軟軟的在地上攤開,渾樸、茂盛,那氣勢把整個山頂壓住了。那種愉快的水紅色,映在她的臉龐上都不自覺地熱起來了!”張曉風眼中風景都是有性格的。可分為嚇人的,靜靜的和令人怦然心動。一切水,投射到她的心境上便都有了感情。
另一篇散文《我喜歡》流露出了張曉風的真實性情。張曉風向我講述著她喜歡的一切。她善于發現大自然社會中的真善美,向我們展示著生活中值得喜歡的種種。冬日清晨鄰居的一聲“早”,就會讓她覺得世界是這樣的親切,空氣中充滿了和善。如果我們也以一顆熱情的,善于接納的心對待萬物,那么它們都將變成我所喜歡的。
由一塵不染而歷經炎涼滄桑直逼人世內核,仿佛自風平浪靜卷入狂風巨浪,張曉風有一雙寧靜清澈的眼睛,那里因隱藏著百年憂患的海棠血痕而有一絲憂郁,幾分憤怒,但更多的卻是自信,是擔當,是困頓中不失安祥,凡常里有有莊嚴。浩大的場景。紛繁的群象,重大的事件,在張曉風散文中并不多見,但與那些濃墨重彩的長篇巨幅相比,張曉風的散文毫不遜色地具有令人震撼的情感經驗和審美情趣。
如果你也想看的話,不妨去借閱吧!
張曉風散文讀后感11
我不禁被這深厚的書香味吸引了。沒錯,這就是《張曉風散文精選》。這本書以一篇篇有意義的散文的形式使人懂得一個個人生哲理,并令人從她細膩的文章中備受感動、啟發以及深思,還從她不華麗而樸實真誠的話語中感受到生命的可貴。
在這本書中讓我最記憶猶新的還要屬《人生的什么和什么》了。這篇文章是以第二人稱的形式為大家敘述的,寫了一個人正在開車,收音機轉到一個不知什么臺的臺上,正播著安靜討好的小提琴。在她馬上要進入隧道時,廣播里說人生最重要的事只有兩件。
話還沒說完,聲音就斷了,她很想知道答案,可過完了四十秒,車出隧道時,這已經講完了。她想去追問那一段來,可以覺得并沒有必要,自己都四十歲了,還不知道“人生的什么和什么”嗎?這篇文章最后并沒有告訴讀者們答案,給人留下了無限遐想,十分耐人尋味,覺得僅在我的思考能力范圍內,人生里最重要的兩件事是坎坷和經歷了無數次坎坷后的成功。
在每個人哇哇落地時,就注定了坎坷的來臨。坎坷雖然十分令人畏懼,它可能使你失去信心,可能使你自甘墮落,可能使你悲痛欲絕……但是,你千萬不能就這樣倒下,倒在成功的面前。你一定不甘心走入失敗的大門,所以,你務必要勇敢地去戰勝它,因為坎坷是避免不了的,可如果它把你打倒,你也不能氣餒,應更加勇敢地去打倒它。
坎坷必定會成為我們走目人生之路的“絆腳石”,但我們不能退縮,只能前進,走向成功。然而一個美好的人生大概就是克服坎坷與困難并走向成功大門的過程吧,所以我是這么認為的。
在我細細的品味中,我不禁再次被這書香吸引。
張曉風散文讀后感12
開學以來,在陳老師的指導下,我閱讀了《張曉風散文》,這本散文集共有54篇,我初讀了其中一部分。讀后感觸很深,受到了很大的啟發。
《張曉風散文》有敘事、抒情、議論、寫景、詠物等各種類型。她的散文真、新、深、寬。這些都說明她的文采亦秀亦豪,創作腹地廣闊。她的散文篇篇都是美文,語言風格樸素、簡凈、自然、流暢、清新、凝練、絢麗、精辟、雅致,有很強的抒情味、感染力和人生哲理。她運用多種修辭手法表現了語言文學的精彩,句式散中見整,很有節奏。我閱讀的她的散文,結構嚴謹,貌似松散,但中心明確,形散而神聚。
我對張曉風散文的寫作風格有許多感觸。一是她的散文短小精悍。寫作篇幅不長,言簡意賅,但文短而意豐。比如《傳說中的寶石》一文,篇幅很短,但說明了人生的價值絕對勝過那些耀眼的寶石這個道理;二是她的散文自由靈活,范圍廣泛,手法多變,不拘一格。但靈活而不失章法。如《初綻的詩篇》中,就有11篇短文,有寫白蓮花的,有寫歌手的,有寫紅纓的,有寫貝展的,還寫了蟬鳴季等等,內容十分廣泛,時空跨度很大;三是她的散文情文并茂。做到了以情動人,注重文采,無論是寫人、記事、詠物、繪景都有真摯的感情。在《生命,以什么單位計量》一文中,通過寫店鋪老板的兒子和她比電動玩具的數量及大小引申出人們的生命價值觀不能用物質財富來衡量的道理。這種生命價值觀感人至深。
這本書不僅在散文的寫作上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而且告訴了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值得反復深讀。
張曉風散文讀后感13
我喜歡張曉風,喜歡她的散文—把我帶進一個美麗的世界,讓我有無窮的幻想。
張曉風的大多數散文是先講一個故事,有的甚至是幾個故事,都是那么生動有趣——先是引人發笑,然后又讓人深思。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詠物篇》里的《木棉花》了。文章開頭先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木棉花的美,還運用了外貌描寫,把木棉花的樣子寫的生動有趣,讓讀者腦海里想象出了畫面。接著又寫了木棉樹的樹枝,運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樹枝比作了手,把木棉花比作了火焰,生動形象的寫出了樹枝的枝干。最后又寫作者小時候的觀點——是世界上最高的樹,盡管只有幾丈高,寫出了木棉樹在作者眼中高大的形象,也體現了作者小時候的天真可愛。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木棉花比作了天空上折翼的云朵,展現了木棉花的純潔,潔白。張曉風的散文總是娓娓道來,深意令人不可捉摸,最后才隱約而神秘的把道理敘述出來。另一個另我印象很深的是《木林篇》里的《白千層》。開頭先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白千層的成熟穩重,又通過外貌的細致描寫,寫出了他對白千層的看法。
讀了她的散文,總是把我帶進各種各樣的意境,我的心仿佛也融化在其中了。此刻,那一篇篇引人入勝的故事,總是牽動著我的心,留給我無盡的思考與遐想,無盡地想去續寫這個故事。
合上《張曉風散文》,慢慢閉上眼睛,回想著每一篇優美的散文,每一個生動的故事,用心靈感受著。喜歡,我喜歡張曉風和她的散文。
張曉風散文讀后感14
張曉風的散文也許算不上是最好的,但是卻帶給了我許多與眾不同的感悟,令我至今記憶猶新。現在,就讓我帶著你,一起走進張曉風的散文世界吧。
讀張曉風的書,讓我感到十分愜意、輕松。她的景物描寫雖然精致,卻并不繁雜,只是幾筆簡單的描寫,便能勾勒出一幅幅溫馨的畫面。我想她一定是位田園詩人吧,即使全篇都在寫景,也能讓讀者明白她的心思,帶給我們發人深省的思考。
你能想象嗎?當流蘇那纖細的香氣伴隨著纖細的風拂過臉頰,當梔子花香的河川從身邊流過,此刻的心境,無可比擬。但,花落瞬間雖然美麗,過后便不見蹤跡。這告訴我,美,就像一則愛情故事,也許結局并不是最好的,但只要過程是美的,就已足夠。人生也是如此,它不能用長短來衡量價值,重要的是內容。我們不求它像愛情故事那樣幽美、惆悵,但是過程的精彩是一樣的。或許我們無法延長生命的長度,那就試著去拓寬生命的寬度。只要我們奮斗過、拼搏過,向著夢想努力過,等到年老時再回憶曾經走過的路,就會覺得這是人生中一大珍寶。
《畫晴》告訴我,人生的意義并不在于達成某個目的,沿途的風景其實更加美好。我們可以在閑暇的時刻駐足凝思,體味人生的另一重意義。
《念你的名字》告訴我,唯有不竭的愛能照亮一個受苦的靈魂。我們要有奉獻精神,對別人懷有絕對的誠意和愛心,才能修煉成一個真真正正的“人”。
走進張曉風的散文世界,總能帶給我許多非凡的感受。你是否愿意獨自走進她所創造的唯美世界呢?
張曉風散文讀后感15
今天,我讀了張曉風散文集里的一篇故事。
這篇故事講:曾經,作者想雇一個可以洗衣服兼掃地的人。于是,她的朋友幫她介紹了一個洗衣婦,作者說:“你洗完我家也是去洗別人家的,何不洗完了替我打掃一下,我會多算錢的。”她對朋友嘀咕了幾句,朋友鄭重地說:“她說她不掃地——因為她的興趣只在洗衣服。”我起先幾乎大笑,但接著不由一凜,原來洗衣服也是可以成為一個人認真的“興趣”!
是啊,洗衣服也是可以成一個人認真的興趣,一個人專注的東西。沒有一件事情做好不需要專心,不需要認真,不需要執著,固然掃地也是,洗衣服也是。一件事情也當然只有認真了才能把它給做好。
在我身邊也有這樣的例子:我的叔叔。他,曾經是個音樂人,可是,他很迷戀電腦,玩魔獸世界,還炒股。他上班,只能用業余時間玩電腦游戲,等級不高,然而還要一部分時間炒股。而股票是需要很多時間來看行情、統計和計算分析的,這就自然虧錢。而玩魔獸世界和炒股又占用了大部分時間,從而導致無法練歌,又被老板給扣工資了。突然有一天,他放棄了90級滿級的魔獸世界賬號,開始每天4小時的練歌,工資又漲到原來的7000多,后來公司裝修1個多月,他就用每天9個小時炒股,一帆風順。
一開始,三樣一起做,無法集中精力,結果一樣都做不好,最后每一件事情都專心致志的去做,于是都做好了。有人說:“當你一心一意做一件事,1分鐘往往比你三心二意做那件事一個小時的效率更高。”一心一意,不要學那一只貓釣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