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讀后感
資治通鑒讀后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資治通鑒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資治通鑒讀后感1
暑假期間,我認真拜讀了青少版《資治通鑒》,受益匪淺,讓我愛不釋手。
《資治通鑒》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guī)??涨暗木幠牦w通史巨著,記載了從戰(zhàn)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一段段歷史情節(jié),猶如身臨其境,歷歷在目。然而,讓我感受最深的是歷史教會了我一個為人處事的道理----謙虛。
“韓趙魏三家分晉”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智伯一表人才,箭術高明,騎術精湛,身懷絕技,無所不通,文筆優(yōu)美,思維敏捷,還有意志堅強、勇敢果斷的品質(zhì)。但他卻妄自大,目中無人,當著韓、魏兩家說:“汾河、綘河原來可以象晉水淹沒趙一樣淹沒你們兩家啊!”結果卻是韓趙魏三家聯(lián)合滅亡了智家。同此可見,做人一定要謙虛謹慎,一旦狂妄必將招來殺身之禍。
唐太宗與貞觀之治的故事,從另一面告訴了我們,唐太宗貴為天子,卻能以謙虛的態(tài)度,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懷,治理國家。他任人為賢,知人善用,廣開言路,虛心納諫,重用魏征,以謙和之心應付他人的勸諫,創(chuàng)造了唐朝初期的太平盛世,他的豐功偉績載入史冊,被后人稱道。
驕傲使人落后,謙虛使人進步,這雖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年愒~濫調(diào),卻是為人處事的至理名言。從(資治通鑒)中許多故事可以看出,為人處世謙虛,可以使前路平坦,免去不必要的紛爭與憂擾,是人生的智慧。
今年暑假期間,我報名了星樂培訓學校的奧數(shù)尖子班。因為前幾次測試,我都得了滿分,所以我有點飄飄然,驕傲了起來,結果最后幾次測試我只得了90分。看到老師在試卷上打的大大的“×”,我懂得了謙虛的重要性。
以史為鑒,面對當今復雜的社會,謙虛依然是一種美德。我們應該懷著一顆謙和的心,在平凡中懂得感恩,對社會的感恩,在淡泊中,不忘對別人的感謝。
資治通鑒讀后感2
《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的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共294卷,歷時19年告成。它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26年的歷史。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司馬光從幼年時期就好史學,為官后,將戰(zhàn)國和秦代的史事編寫成八卷,進給宋英宗,很受英宗贊賞,命他繼續(xù)編撰。為此特設一個史局,由他自己選用助手,他選定了劉恕、范祖禹和劉攽作為主要助手。當時北宋的局勢比較穩(wěn)定,政府收藏的書籍很多,他們可以任意參考。
《資治通鑒》中唐朝中后期的歷史很詳盡,有六十多章,可以看到一個大帝國怎樣慢慢地變成了分崩離析的藩鎮(zhèn)割據(jù)的局面。從代宗的放任開始,到唐德宗的無奈,有憲宗、武宗的振作,到昭宗的任人使喚。即使宰相有像陸贄、李德裕,也只能振作一時,而不能改變歷史變遷的常態(tài)。
在割據(jù)勢力強盛時,不得不緩緩而動。唐德宗開始武力削藩,導致李希烈、田悅、王武俊、李納等人叛亂。后來轉變態(tài)度,對藩鎮(zhèn)一味姑息。唐德宗即位之初,雄心壯志,圖強復興,實施革新。但一遇挫折,這些措施便消失殆盡。所以子曰:“三年無改父之道,可謂孝矣。”為政也是這樣,一開始不熟悉情況,需要一段時間的觀察,之后措施才能有所興。
這是一部可以媲美《史記》的史學鴻著。千百年來,多少帝王賢臣、鴻儒大家都頻頻為其作注,足見其在史學界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大家都來看看吧!
資治通鑒讀后感3
當我拿到《資治通鑒》這本書時,我仿佛看見,歷史向我打開了一扇金光閃閃而厚重的大門。
《資治通鑒》問世于北宋年間,是由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主持編纂的。我從小只知道“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還不知道,他竟然是這樣一個了不起的人物!
司馬光前前后后總共花費了19年的時候,完成了這部史書巨著,主要的編纂工作全由他一個人負責,書里面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他的心血結晶。他為了這部書殫粗竭慮,《資治通鑒》成書后不久,他就因病去世了。
翻開這本書,第一個故事,就是“韓趙魏三家分晉”。智家想立智瑤為繼承人時,智果曾經(jīng)說過:智瑤有好多優(yōu)點,但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心胸狹隘,不能寬厚待人。但是智家不聽智果的勸告,智果為了躲避災難,脫離智氏,改姓為“輔”。
果然跟智果說的一樣,智瑤狂妄自大,他說:“災禍只能由我?guī)Ыo別人。我不給他們降臨災禍就罷了,誰敢給我呢?”但是,愚蠢的智瑤卻被韓趙魏三家瓜分了智家的土地,滅掉了整個智氏家族,只有改姓的智果得以幸免。
書中說,一個人多次犯錯誤,結下的仇怨不會在明處,應該在它表現(xiàn)出來之前就提防,賢明的人處理小事都非常謹慎。這就是平時老師教我們的“驕傲使人落后,謙虛使人進步”差不多吧?自己滿足已獲得的成績,并且狂妄自大起來,這樣的人,怎么才能持續(xù)進步呢?
《資治通鑒》的每個故事里,一個個活靈活現(xiàn)的英雄人物,用他們的人生經(jīng)歷,喻之有理地向我講述了淺顯又深奧的`人生道理,三寸之舌比百萬之師還要厲害的毛遂,有氣魄有擔當卻英年早逝的英雄霍去病,堅忍不拔、忠于朝廷的蘇武,忍辱負重、嶄露頭角的韓信……歷史的長河興衰盛敗,都會發(fā)人深省,令后人受益良多。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一部《資治通鑒》讓我了解了歷史,也懂得了更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資治通鑒讀后感4
暑假,我讀了《資治通鑒》(譯本)。《資治通鑒》原著有304萬個字,我覺得司馬光這個人真了不起,他能寫出如此規(guī)模宏大的歷史作品。這本書的時間跨度很長,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到北宋時期,整整一千多年的歷史故事都講遍了。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資治通鑒》這本書名字的由來。宋神宗讀了這本書,認為此書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戒來加強統(tǒng)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
書中我最喜歡的故事是"毛遂自薦".公元前262年,秦國派兵攻打趙國。趙國的兵力很弱,很容易被打敗。于是,趙王與平原君商議退敵的計策,平原君說:"楚國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只要跟他們結成同盟,他們就會派兵來解圍。"平原君準備挑選二十個文武雙全的人去說服楚王,可是在眾多的說客中能文的人不能武,能武的人不能文。最后挑來挑去還差一個人,這時有個叫毛遂的人主動要求一同與平原君前往楚國,許多人都嘲笑他自不量力。但是,平原君最終同意了他一同去楚國。第二天他們到了楚國,很多說客說了一上午都沒有說服楚王。毛遂走進宮殿對楚王說:"楚國有五千里土地,上百萬裝備精良的士兵,這些都是稱霸天下的資本,沒有那個國家可以抵擋。秦國打敗了楚國很多次,此時我們趙國和楚國若結成同盟,一鼓作氣肯定能打敗秦國。"就這樣,楚國和趙國結成同盟并打敗了秦國。事后,毛遂被封成上賓。
《資治通鑒》這本書把歷史寫得很有趣,通過對國家興衰、民族興亡的描述警示后人。我非常喜歡這本書。
資治通鑒讀后感5
學者必讀的書在眾多的歷史書中,我最喜愛的是宋代司馬光著的《資治通鑒》。這本書是我爺爺直接傳給我的。它書頁很皺,這是我爺爺經(jīng)常翻看造成的。書里面的字,我已經(jīng)看不清了,但書皮卻很硬,讓我經(jīng)常認為它是鐵皮做的。
翻開書的扉頁,上面寫著:學歷史,必讀此書也。贈睿睿下面落款是邵慶堯。送書時間是XX年8月28日,現(xiàn)在回想起來,應該是我10歲生日那天送的?!顿Y治通鑒》是我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成就最高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共294卷,主要記載了上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五代后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間1362年的歷史。里面講了許多聞名中外的歷史故事,如:舉案齊眉、官渡之戰(zhàn)、聞雞起舞等。與《史記》并列為中國史家之絕筆。我很喜歡清代王鳴盛用于贊美此書的名言: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不可不讀之書也我想也是,既然這本書是世界上必不可少的,也是學者必須要讀的,如果我們不讀它,就不知道這段歷史,機智勇敢的藺相如、英勇無畏的荊軻等英雄人物的事跡就不能知曉,古人的愛國情懷和獻身精神也就學不到了,這是多么遺憾的事??!從這本書中,我還知道了一句家喻戶曉的名聯(lián):有志者事竟成,····· 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有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我用它作為座右銘,時刻激勵我發(fā)憤學習。
《資治通鑒》真是一本好書,我要好好珍藏它,到時傳給我的下一代。
江寧實驗小學 六<11>班 張少睿
簡評:好的書之的反復閱讀,細細品味。
資治通鑒讀后感6
亞里斯提卜曾說過:“能夠攝取必要營養(yǎng)的人比吃的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樣的,真正的學者往往不是讀了很多書的人,而是讀了有用的書的人?!笨梢娨槐竞脮闹匾浴=裉煳乙虼蠹彝扑]一本好書:《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為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帶領他的助手歷時十九年編寫的一部空前巨著,也是已知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它記載了從戰(zhàn)國到五代共1326年的歷史,宋神宗認為該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而取名“資治通鑒”。
閱讀此書,我們能穿越時空,來到古人生活的世界,零距離感受戰(zhàn)場上的肅殺,帝王們的奢侈,百姓中的疾苦。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地廣人多,本是可以通過勵精圖治而一統(tǒng)天下,結果皇族子弟們卻不為成就霸業(yè)而打算,卻為爭奪王位而勾心斗角,爾虞我詐。于是乘此機會士大夫們開始發(fā)展自己的勢力,這時皇族子弟們才猛然醒悟,而此時已無法再管制士大夫們,最終落得了“三家分晉”的結局。導致這種結局的原因有兩點:
1、他們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不做長遠打算,只看見眼前的王位而看不見未來的發(fā)展;
2、他們?nèi)诵牟积R,猶如一盤散沙,不能齊心協(xié)力共同謀發(fā)展,最終讓士大夫們有了可乘之機。
隋和秦是兩個短命的王朝。它們在建國之初都很強盛,但都二世而亡。是什么讓如此強盛的王朝瞬間土崩瓦解?就是它們的帝王實行的暴政。唐太宗李世民大家都知道吧?
他在我國古代帝王中是明君的代表。玄武門之變后,他登上了皇帝寶座,并重用賢臣,減輕百姓負擔,對周邊少數(shù)民族恩威并重,使國家繁榮富強,深受人民愛戴。由于他在位的這段時間政治比較清明,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史稱“貞觀之治”。
同樣是帝王,為什么所統(tǒng)治的國家會有如此之大的差別呢?最關鍵的就是你是否能深得民心。可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資治通鑒讀后感7
提到司馬光的名字,大家第一印象是不是都是那個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最近我讀了《資治通鑒故事》,它也是我們腦海中那個砸缸的司馬光所著。
這本書涵蓋了中國公元前403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歷史。書中選取的都是一些耳熟能詳或具有重要意義的故事。比如:荊軻刺秦王、蘇武牧羊、赤壁之戰(zhàn)、玄武門之變等。
我很喜歡名將吳起這一章。講了一個文武雙全的大奇人——吳起。無論是儒家、史家的理論,還是兵家、法家的謀略,他都樣樣精通。他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強盛: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無敵。按理說,他應該是個值得大家尊敬學習的人??上В麉s像一只臭蒼蠅,處處被人討厭,處處遭人排擠,最后被亂箭射死了。怎么會是這樣的結局呢?那就接著往下看吧!一次,吳起走投無路時,投奔了魯國,魯國和齊國一直是敵國關系??蓞瞧鸬钠拮邮驱R國人,群臣們怕吳起因為這層關系會有二心,誰知吳起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把心一橫,一劍砍下了妻子的頭顱,獻給了魯候。還有一次,吳起的老母親逝世了,也是因為吳起的母親所在的國家和吳起所效忠的國家是敵對關系,他竟然沒有回去奔喪。漸漸地群臣們都發(fā)覺吳起是一個卑鄙無恥的小人,都慢慢的疏遠了他讀完這個故事,我體會到了:是故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我更喜歡“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荊軻。燕王太子丹為了報復兒時冤家秦王嬴政,派衛(wèi)國人荊軻去刺殺秦王。荊軻明知這是一件無法完成的使命,但還是義無反顧的接受了任務。最后不但沒有刺殺到秦王,還讓自己死在了秦國宮殿。荊軻身上那種“好名輕死,尚俠重義”的俠義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從《資治通鑒故事》中,我體會到了:我也要德才兼修,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將來成為祖國棟梁,讓祖國因為有我而驕傲!
資治通鑒讀后感8
《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的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共294卷,歷時19年告成。它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26年的歷史。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占有極重要的位置。
司馬光從幼年時期就好史學,為官后,將戰(zhàn)國跟秦代的史事編寫成八卷,進給宋英宗,很受英宗夸獎,命他連續(xù)編撰。為此特設一個史局,由他自己選用助手,他選定了劉恕、范祖禹跟劉?作為主要助手。當時北宋的局勢比較牢固,政府收藏的書籍很多,他們能夠任意參考。
《資治通鑒》中唐朝中后期的歷史很詳盡,有六十多章,可以看到一個大帝國怎么緩緩地變成了分崩離析的藩鎮(zhèn)割據(jù)的局面。從代宗的放任開始,到唐德宗的無奈,有憲宗、武宗的振作,到昭宗的任人使喚。即使宰相有像陸贄、李德裕,也只能抖擻一時,而不能改變歷史變遷的常態(tài)。
在割據(jù)勢力強盛時,不得不緩緩而動。唐德宗開端武力削藩,導致李希烈、田悅、王武俊、李納等人叛亂。后來轉變態(tài)度,對藩鎮(zhèn)一味姑息。唐德宗即位之初,雄心壯志,圖強振興,履行改造。但一遇挫折,這些措施便消失殆盡。所以子曰:“三年無改父之道,堪稱孝矣。”為政也是這樣,一開始不熟悉情況,需要一段時光的觀察,之后辦法才華有所興。
這是一部可能媲美《史記》的史學鴻著。千百年來,多少帝王賢臣、鴻儒大家都頻頻為其作注,足見其在史學界占據(jù)舉足輕重的地位。大家都來看看吧!
資治通鑒讀后感9
《資治通鑒》是多么偉大的著作!我在讀他時仿佛自己親眼看到一個個歷史事件。在歷史故事中,我了解了古代人民是怎樣學習,勞動,生活的,它們有許多困難是現(xiàn)代人感受不到,也克服不了的,“囊螢映雪”的故事讓我們無法想象,古人在黑暗的夜晚是借助螢火蟲的光亮和月光下的白雪反射出的光亮讀書的。
在書中還有許多戰(zhàn)爭中歷史人物的記載,這其中的每個故事都讓我深有感觸。其中我最佩服的人物之一韓信,非常著名的戰(zhàn)術家,其一生英勇善戰(zhàn),善于帶兵,為劉邦出謀劃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忍受“胯下之辱”,他的雄才偉略、能屈能伸的精神值得我們?nèi)W習。西楚霸王項羽,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戰(zhàn),可見其勇猛驍勇善戰(zhàn)、為國捐軀的決心,終一戰(zhàn)成名,這是何等的精神和氣魄,但他太過自負,優(yōu)柔寡斷,鴻門宴沒能擊殺劉邦,鑄成大敗,他的烏江自刎,令我惋惜,暗嘆連連!我最敬佩人物的還有三國時期的孔明,他用了一生來輔助劉備,可最終還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未能實現(xiàn)統(tǒng)一,但他留下的《出師表》堅忠精神永遠影響著后人。還有偉大的醫(yī)學家李時珍,流傳至今的醫(yī)學巨著《本草綱目》為現(xiàn)代醫(yī)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當然還有令我們痛恨至極的人物,如王莽,他看似謙虛愛民,其實有著狼子野心,為了得到皇位,殺死了看穿了他的平帝,向太后討要玉璽,最后被人民推翻了。
當我看完這本書時,思緒萬千,我們要反省一下自己與古人的差距:先看看古人,他們生活在戰(zhàn)爭頻發(fā)的時代,隨時都可能面臨危險,卻從沒有過怨言,他們?nèi)?,治國治家,統(tǒng)領大業(yè)!而我們呢?我們在科技發(fā)達的新時代下生活,過著養(yǎng)尊處優(yōu),盡享其成的生活,很多三十歲人還過著“啃老族”的生活,不思進取,很多學生還嫌學習任務太重、作業(yè)太多……到處發(fā)牢騷。相比而言,我們真是“生在福中不知?!卑。?/p>
資治通鑒讀后感10
歷史虛無主義卻是絕對不可取的。要求史書所載百分之百真實可靠,本來就是不現(xiàn)實的要求。畢竟,史家們正努力地還歷史以本來面貌,雖然這是一個也許永遠無法達到的目標。但我相信,史家們所記載的內(nèi)容,還是有一定的現(xiàn)實依據(jù)的。周公恐懼流言后,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驼l知?畢竟周公有過大權獨攬的經(jīng)歷,畢竟王莽有過禮賢下士的表現(xiàn),這是誰也抹煞不了的。至于如果當初他們真的身便死了,那不是還有蓋棺論定一說嗎?
以史為鑒并不因史書內(nèi)容有杜撰部分而失去意義——就連完全杜撰的小說尚且有不可估量的借鑒意義,何況史實遠遠多于杜撰的史書呢?
和其他所有史書一樣,《資治通鑒》也滲進了許多神話、傳說以及作者想當然地杜撰的內(nèi)容,但這并無損于它的偉大。讀到嚼碎張巡齒這一段時,沒必要深究他的牙齒究竟是怎么碎的,他對敵人的刻骨仇恨卻深深刻印在我們的腦海。讀到將士們箭盡糧絕,張巡把自己的小妾給將士們分食了的時候,于殘忍、冷酷、血腥的感覺之外,也無法不油然而生對張巡的無限敬意。這樣恨敵入骨、堅忍如狼的張巡,力盡被俘后如果不是大義凜然、慷慨就義,那才是真正不可想象的怪事!至于他的牙齒究竟是怎么碎的,恐怕不會有一絲一毫影響到他近乎神一樣不朽的光芒!
推而廣之,史書里其它不夠真實的細節(jié)描寫,并無損于史鑒的意義。史家們在力求真實的同時,難免會留下星星點點的瑕疵。但瑕不掩瑜,絕不可因史書的不完美,就滑向歷史虛無主義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