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觀后感-893字作文
因為那場地震,唐山已經成為一個與死亡、傷痛、訣別有關的象征物,這個象征物,太龐大了,它立在那里,立在三十年前的時間荒野里,不容忽視,卻也難以看清。這也是所有象征物的最終命運,它挾裹了所有的細節,卻也淹沒了所有細節,它容納了所有傷痛,卻也讓傷痛無法言說。
只有當你身在其中,才能看清關于這個象征物的一切細節。在那里生活的三年時間里,我常常與那些魚刺一樣的、沙礫一樣的,與傷痛有關的細節迎頭遭逢。地震遺址,廣場上的紀念碑,人行道上,格外多的殘障通道,7月28日的晚上,街上明滅的紙焰,過年的時候,朋友兩口子都不回父母家,為什么?他們都是孤兒。還有那些在談話中間突然閃出來的細節,朋友說,那天晚上,他的父親最先醒來,把幼年的他從窗戶里丟了出去———一個“丟”字,說盡當時的倉惶,他說,他站在院子當中,聽到遠處巨大的聲響,在驟然到來的清醒中抬頭,看見星星決裂一般地,向著一個方向傾倒。那個夜晚,對遭遇了那個夜晚的人來說,是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唐山”的痛感,是由這些細節來分擔的,“唐山”的痛感,最終落實在微小的個人身上。那個夜晚以及那個夜晚之后的漫長的煎熬,是由個人以肉身以靈魂來承擔的。但更多時候,與“唐山”有關的一切痛感,都被挾裹在“集體痛感”中,僅僅成為一個象征。它像一座無法破解的城市,黑鐵一樣矗立在那里,沉重,但卻沒有下嘴之處。
而那些好電影,往往承擔著將痛感分擔在細節上、落實在個人痛感上之責。波蘭導演安杰伊·瓦依達的父親是卡廷慘案的遇害者,在拍攝《卡廷慘案》時,在選取電影的講述角度的時候,他自問:“我要制作一部關于自己的父親還是母親的電影?”其中的潛臺詞是,是要選取一個宏大的、史詩的角度進行講述,還是從個人痛感出發的角度進行講述?后來,他選取了個人的角度,制作了一部“母親的電影”,因為:“這是一部政治片,但是關于我母親的故事是心理上的。她坐在那里等待,給紅十字會和倫敦寫信,總是在期待他能活著回來。”
電影《唐山大地震》正是一部與個人痛感有關的電影,與《藍光閃過之后》相比,它更為具體,它把“痛”落實在和我們一樣的一個個具體的人身上,落實在他們命運的陡轉之上,在選擇講述角度時,馮小剛選擇了“站在母親這一邊”,凸顯了個人痛感,沒有讓個人的痛感隨著“集體痛感”下落不明。這種立場上的變化,呈現著我們時代最可知可感的進展。
在唐山首映之夜,這座處處都可以看見“鳳凰”二字的城市下起大雨。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借助這一個夜晚,顯現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