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洛陽白馬寺導游詞
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洛陽白馬寺導游詞篇一
朋友們:
今天我要帶領大家參觀的是洛陽市一處著名的旅游景點-----白馬寺。白馬寺位于今洛陽城東約12公里處,這里北依邙山,南臨洛水,寶塔高聳,殿閣崢嶸,長林古木,肅然幽靜。在它的東面不遠處,蒿榛叢莽的古城垣,依然斷斷續續逶迤在伊洛平原之上,勾勤出一座昔日大國京都的宏偉輪廓。那就是東漢洛陽城的舊址。
白馬寺初創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后,由官府正式創建的座寺院,是源于南亞次大陸的佛教在遼闊的中華大地賴以繁榮發展的座菩提道場,故歷來被佛教界稱為“釋源”和“祖庭”。“釋源”即佛教之發源地,“祖庭”即祖師之庭院。它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對促進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和發展各國人民的友誼,是起了重要作用的。1961年,國務院公布白馬寺為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國務院又公布白馬寺為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前不久,即20__年6月2日,白馬寺又被國家旅游局定為國家4a級旅游景點。
白馬寺自東漢創建起,到董卓火燒洛陽時次被毀,其后興衰毀建,到武則天時,由主持薛懷義大興土木,達到了鼎盛。隨后又毀建不斷,近一次大規模重修是1972年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經周總理批示而進行的。
關于白馬寺的創建,流行的一種說法即“白馬馱經”說。據在關佛籍記載,東漢永平七年的一天晚上,漢明帝劉莊(劉秀之子)夜宿南宮,夢見一個身高丈六,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來,在殿庭飛繞。第二天早上,漢明帝召集大臣,把這個夢告訴給大臣們,博士傅毅啟奏道:臣聽說,西方有神,人們稱其為佛,就像您夢到的那樣。漢明帝聽罷,信以為真,于是就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經、佛法。蔡音等人于公元65年,告別帝都,踏上了“西天取經”的萬里征途。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境至中亞一帶),遇到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見到了佛經和釋迦牟尼佛白氈像,誠懇邀請二位高僧東赴中國弘法布教。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應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返國都洛陽。漢明帝見到佛經、佛像,十分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親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們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暫住。公元68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里御道北興建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之,因此取名“白馬寺”。“寺”字即源于鴻臚寺之“寺”字。再后來“寺”字便成了中國寺院的一種泛稱。
說到白馬寺,不少游人都會把它和“唐僧取經”的故事聯系在一起。其實從時間上看,白馬寺要比“唐僧取經”早560多年。
我們眼前的這兩匹石馬,原是宋代太師太保、右衛將軍、駙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是兩件的宋代石雕作品。1935年前后,主持僧德浩法師重修白馬寺時,將它們遷置于山門前。大家看到的這座山門,為牌坊式歇山頂,建于明代。1987年翻修了頂部,木質匾額上的“白馬寺”三字,是中國佛教協會原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的。三個門洞,象征著佛教所說的“三解脫門”佛教稱之為涅磐之門。三個門洞都是用磚和青石券砌而成的,部分券石上刻有工匠的姓氏名字,從字體上看此種券石應是東漢遺物,是白馬寺內現存早的文物。
白馬寺山門內西側,有一巨大的半截殘碑,殘高約1.7米,寬1.4米,相傳此碑為宋代翰林學士、著名文人蘇易簡撰,因其碑文不是由上到下一長行通寫到底,而是用短行分成幾排寫出來,別具格式,故稱“斷文碑”,為白馬寺六景之一。
山門東側,為元代所遺存的《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碑,通高3.5米,寬1.15米,碑額“洛京白馬寺祖庭記”八字為篆書。此碑立于元代至順四年(公元1333年),由元代華嚴名僧仲華文才撰文,內有“上夢金人,自西飛至,身光煒,以遲旦告所夢于臣下”,“遣遵偕郎中蔡音、秦景等十八人,西訪至天竺,遇沙門迦攝摩騰、竺法蘭”等句子,碑文稱白馬寺為“祖庭”和“釋源”,并說“釋源居中天,權輿佛法之地”,實為“騰、蘭二神僧開教之緒”。仲華文才后來到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臺山,成為五臺山名剎佑國寺的開山代主持。這篇碑文,應是他卓錫白馬寺時所撰。碑文楷書,字體瀟灑工整,豐神秀骨,實為不可多得的書法藝術珍品。因此碑不曾留下書丹者姓名,碑文究竟出自誰手,遂成一樁懸案。但字體為“趙體”。
前面這座東西對稱的建筑,東側為新建的鐘樓,鐘樓前有民國時期所建的五間“門頭堂”;西側為新建的鼓樓,鼓樓前有民國時所建的“云水堂”。“門頭堂”、“云水堂”現已辟為佛教法物流通處和旅游接中心。
在鐘樓以東、鼓樓以西,靠近東西兩側圍墻,分別為攝摩騰、竺法蘭二位印度高僧之墓。二位高僧曾長期禪居白馬寺內譯經傳教,在這里他們共同譯出了中國早的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他們先后圓寂于白馬寺,就葬于寺內,現墓前有明代崇禎七年(1634年)所立墓碑,“騰蘭墓”也為白馬寺六景之一。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座大殿稱為天王殿,是白馬寺內重大殿。此殿因殿內供四大天王而得名。迎面而坐的是大肚彌勒佛,他笑容滿面,和藹可親,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帶,形象生動有趣,為明代造像作品。在中國漢族的佛寺中,座大殿通常都供奉彌勒佛。人們進入佛寺中,首先看到這一樂呵呵的形象,會對佛門產生一種親切之感。
佛像上面的這一座大佛龕,共雕有五十多條姿態各異的龍,雕工細膩,是清代上乘的木雕藝術品。
大殿內兩側,分塑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剛”,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手持琵芭;南方增長天王,右手持傘,左手握妖;西方廣目天王,一手握龍,一手持寶珠;北方多聞天王,手托寶塔。按照中國個習慣,一他們手中所持法器不同,他們分別代表著“風”“調”“雨”“順”,四大天王身材魁梧,威風凜凜,是一組清代泥塑作品。
這尊面北站像為韋駝天將,被稱做“護法神”,著武將裝,立于彌勒像后,正對釋迦牟尼佛,執行著維護講經道場,不許邪魔侵擾的任務,也是清代泥塑作品。
在天王殿的東西兩側,種植著許多石榴樹。人們說“五月石榴紅似火”,但在白馬寺卻恰恰相反,因為這里的石榴顏色是白色的。每至農歷四五月份,樹上開滿了石榴花,晶瑩潔白,如玉似雪,十分好看,真是“五月榴花白如雪”。
大佛殿是白馬寺的第二重大殿,大佛殿前東側,立有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黃錦撰文的《重修古剎白馬禪寺記》碑。高3.8米,寬1.03米,這方石碑對研究白馬寺的歷史沿革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大佛殿是寺內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動,均在這里舉行。今存之大佛殿,是明代重建的,雖經后世重修,單仍不失明代建筑風格。
殿內正中佛壇之上供奉著七尊造像,正中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于須彌座上,像高2.4米。
這里的塑像,據說是他后一次講經說法時的形象,此次講經,他并不講話,叫做“不語說法”,只用右手持一朵鮮花,讓眾人猜測,即所謂“涅磐會上”“捻花示眾”。大佛胸口字符號,表示大佛“福德無量”,“萬德圓融”,所以身有瑞相,表示“吉祥之所集”,武則天定此符號讀音為“萬”。
釋迦牟尼的左側,為大弟子摩訶珈葉,在這次“不語說法”中,惟有他懂得了佛的真正用意,從而破顏微笑,后來被推為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國禪宗推崇他為印度傳承的代祖師。
右側站像為大弟子阿難,他博聞強記,被稱為“多聞”,中國禪宗又推他為在印度傳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師。
珈葉左側為文殊菩薩,右持經書,《般若經》,以知識淵博,聰明智慧著稱;阿難右側為普賢菩薩,手持如意鉤,德行圓滿,功過無邊,以“行愿”著稱。
釋迦牟尼佛與文殊,普賢菩薩,合稱為“釋迦三圣”,這是三尊明代泥塑造像作品。東西侍立的是兩尊供養天人,手持鮮花,體態嬌娜,也稱“散花天女”。在大佛講經時,供養天人在高高的天上,紛紛散花,“天花亂墜”一詞由此而來。
大佛殿東南角懸掛的是一口明代大鐘,由太監黃錦所鑄,重二千五百斤。據說白馬寺內原來還有一口大鐘,每當月白風清之夜,更深人靜之時,僧人敲擊,鐘聲四野傳響,經久不絕,可遠聞數十里。更奇妙的是,只要這口大鐘一響,遠在二十五里之外的洛陽老城鐘樓上的大鐘,也會應聲而和,老城鐘樓上的大鐘一響,白馬寺的大鐘也立刻響起來,這就是“馬寺鐘聲”,為“洛陽八大景”之一,也稱“夜半鐘”,是白馬寺六景之一。
殿西南角為大法鼓。這里的鐘、鼓都是僧人們進行佛事活動時所敲打的樂器。
大佛殿內后部,這尊面向北方的坐像,為觀世音菩薩,由于背對大佛,又稱“倒坐觀音”。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第三重大殿----大雄殿。大雄殿,本為元代所重建,明、清時重修。殿門外東側壁間,嵌有宋代重立的《摩騰入漢靈異記》刻石,畢無說它“字體絕類《圣教序》,北宋人書,猶有晉唐風格,良可愛也。”此刻石記載了漢明帝修建齊云塔的起始原委。
殿內天棚上。畫有鮮艷的蓮花圖案;殿中央,這個巨大的木雕貼金雙層佛龕,精雕細刻,金碧輝煌,看起來十分壯觀。在上層龕額正中,浮雕著一只大鵬金翅鳥,鳥吻人身。在鵬金翅鳥的兩邊,還各浮雕有三條龍。佛教傳說,大鵬金翅鳥喜歡吃龍,龍萬般無奈,只好找如來佛“告狀”,如來佛即從所披袈裟之上抽出一束絲,用一根絲覆蓋一條龍。從此,龍受到如來佛的保護,不再擔心受大鵬鳥之害了。如來佛又運用神通,讓供品變化的無限多,用供品代龍,滿足了大鵬金翅鳥的要求,解決了雙方的矛盾,龍、鳥皆大歡喜。佛龕上的圖案,大概就源于這個佛教傳說故事吧。
佛龕內的三尊主佛,皆盤雙膝坐于蓮花寶座中,正中為釋迦牟尼,尊稱“大雄”,即像大勇士那樣神通廣大,法力無邊。像高2.25米,整個形象給人以無限莊嚴、圣潔、恬靜之感。釋迦左側為東方“凈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側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這三尊佛形制、風格大體相同。
三主佛之前,左右相對而站的是韋馱、韋力二位“護法神”。
殿內兩側供置十八羅漢,這一組十八羅漢,都是坐像,形態各異,通高介于1.55—1.61米之間。西側有一尊羅漢,頭戴花冠,上衣下裙,完全是一位端莊、嫻雅的女性形象,而其余十七尊則削發光頂。有些游人就把他們戲稱為十八羅漢一枝花。
大雄寶殿的三主佛、二天將、十八羅漢都是元代造像,與天王殿的彌勒佛,共二十四尊,是1973年從北京故宮慈寧宮大佛堂調入的,為傳世極稀的文物瑰寶,國內已非常罕見。其中十八羅漢為國內僅存的一套,是白馬寺的鎮寺之寶。
東西山墻上為木雕千佛壁龕,供有壁佛5056尊。
殿后站的韋力天將,為寺內現今僅存的一尊元代泥雕作品。
接引殿是寺內的第四重大殿。按佛教說法,佛教徒修行到一定時候,有了一定的功果,便可由阿彌陀佛迎接、引導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正中主尊為阿彌陀佛,右手向前下伸,作接引狀;左手指向西方“極樂世界”。右側為觀音菩薩,左側為大勢至菩薩,合稱“西方三圣”,均為清代泥塑作品。接引殿于清代同治年間毀于火災,光緒年間重建,是白馬寺內修建晚,規模小的殿。
現在請大家隨我一起登上清涼臺,相傳,清涼臺原是漢明帝劉莊小時候避暑、讀書之處;后來二位印度僧在此居住并譯經傳教,本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就是大此譯出的。自東漢以后,歷來均以此為藏經之所。清涼臺之名,源自清如秀和尚,被譽為白馬寺六景之首。如秀能文能詩,書畫俱佳。他把白馬寺內的六項重要古跡,題為白馬寺六景,分別是清涼臺、焚經臺、齊云臺、以及前面已介紹過的夜半鐘、騰蘭墓和斷文碑。
整個臺上,以毗盧閣為中心,周圍環繞配殿、僧房和廊廡等,構成一個封閉式的院落。毗盧閣是寺內后一重大殿,為明代重修,重檐歇山頂,殿內佛壇上中間主尊為摩訶毗盧遮那佛,簡稱毗盧佛,意為“大日佛”,象征著光明普照,佛法廣大無邊。毗盧佛,是佛教中一個重要教派---密宗(也叫真言宗)所尊奉的的神。
毗盧佛的左側為文殊菩薩,右為普賢菩薩。這一佛二菩薩,合稱“華嚴三圣”均為清代泥塑像。
隨著佛教在中國的發展興盛,于是形成了各種各樣的佛教宗派。這些宗派之間互相聯系,互為影響,也互為斗爭。自唐武宗滅佛之后,惟有禪宗弘而不衰,成為匯合各宗派的完全中國化的佛教。其中以祖宗和凈土宗、密宗、律宗結合得緊密。作為“釋源”和“祖庭”的白馬寺,對于中佛教的這種歷史現象有明顯的反映。宋元之后,白馬寺雖為禪宗寺院,但寺內的接引殿及阿彌陀佛主要是凈土宗的內容,而毗盧閣及毗盧佛,則又主要是密宗的內容。
在清涼臺東西兩側,分別新建有藏經閣、法寶閣各一座,供奉著泰國佛教世界贈送給白馬寺的中華古佛和印度前總理拉奧贈送的釋迦牟尼銅像。
現在我們來到齊云塔院。此院位于白馬寺山門外東南約200米處,齊云塔是一座方形密檐工磚塔,十三層,高約25米。齊云塔外形呈拋物線,造型別致,玲瓏嫵媚。據寺內現存宋代刻石記載。齊云塔初建于東漢永平十二年,即公元69年,創建白馬寺的第二年,應該是中國古老的一座佛塔。現存的磚塔,則為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年建,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是洛陽一帶地面現存早的古建筑,1990年齊云塔被辟為河南省座比丘尼道場。
齊云塔有一奇,如果站在塔南約20米處,用擊掌,便可聽到從塔身發出“哇哇”的聲音,好像田野里青蛙的叫聲。所以當地人傳說,在齊云塔上住有一保金蛤蟆。其實這是一種回音現象,它比北京天壇的明代回音壁(1530年)要早三百五十多年。
中國座古剎是白馬寺;中國座古塔是齊云塔;次“西天取經”始于洛陽;早來華的印度僧人禪居于白馬寺;早傳入梵文佛經“貝葉經”收藏于白馬寺;早的譯經道場是白馬寺內的清涼臺;相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是在白馬寺譯出的;本漢文佛律《僧祗戒心》始譯于白馬寺;場佛、道之爭發生于白馬寺;個漢人和尚朱士行受戒于白馬寺。這十項,我們可以稱之為“祖庭十古”。正是這“祖庭十古”,使洛陽折馬寺能夠穩居中國伽藍之首座,而永遠彪炳于中國佛教史冊之卷首。
洛陽白馬寺導游詞篇二
朋友們:你們好!
今天我要帶領大家參觀的是洛陽市一處著名的旅游景點-----白馬寺。白馬寺位于今洛陽城東約12公里處,這里北依邙山,南臨洛水,寶塔高聳,殿閣崢嶸,長林古木,肅然幽靜。在它的東面不遠處,蒿榛叢莽的古城垣,依然斷斷續續逶迤在伊洛平原之上,勾勤出一座昔日大國京都的宏偉輪廓。那就是東漢洛陽城的舊址。
白馬寺初創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后,由官府正式創建的座寺院,是源于南亞次大陸的佛教在遼闊的中華大地賴以繁榮發展的座菩提道場,故歷來被佛教界稱為“釋源”和“祖庭”。“釋源”即佛教之發源地,“祖庭”即祖師之庭院。它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對促進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和發展各國人民的友誼,是起了重要作用的。1961年,國務院公布白馬寺為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國務院又公布白馬寺為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前不久,即20__年6月2日,白馬寺又被國家旅游局定為國家4a級旅游景點。
白馬寺自東漢創建起,到董卓火燒洛陽時次被毀,其后興衰毀建,到武則天時,由主持薛懷義大興土木,達到了鼎盛。隨后又毀建不斷,近一次大規模重修是1972年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經周總理批示而進行的。
關于白馬寺的創建,流行的一種說法即“白馬馱經”說。據在關佛籍記載,東漢永平七年的一天晚上,漢明帝劉莊(劉秀之子)夜宿南宮,夢見一個身高丈六,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來,在殿庭飛繞。第二天早上,漢明帝召集大臣,把這個夢告訴給大臣們,博士傅毅啟奏道:臣聽說,西方有神,人們稱其為佛,就像您夢到的那樣。漢明帝聽罷,信以為真,于是就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經、佛法。蔡音等人于公元65年,告別帝都,踏上了“西天取經”的萬里征途。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境至中亞一帶),遇到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見到了佛經和釋迦牟尼佛白氈像,誠懇邀請二位高僧東赴中國弘法布教。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應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返國都洛陽。漢明帝見到佛經、佛像,十分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親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們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暫住。公元68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里御道北興建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之,因此取名“白馬寺”。“寺”字即源于鴻臚寺之“寺”字。再后來“寺”字便成了中國寺院的一種泛稱。
說到白馬寺,不少游人都會把它和“唐僧取經”的故事聯系在一起。其實從時間上看,白馬寺要比“唐僧取經”早560多年。
我們眼前的這兩匹石馬,原是宋代太師太保、右衛將軍、駙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是兩件的宋代石雕作品。1935年前后,主持僧德浩法師重修白馬寺時,將它們遷置于山門前。大家看到的這座山門,為牌坊式歇山頂,建于明代。1987年翻修了頂部,木質匾額上的“白馬寺”三字,是中國佛教協會原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的。三個門洞,象征著佛教所說的“三解脫門”佛教稱之為涅磐之門。三個門洞都是用磚和青石券砌而成的,部分券石上刻有工匠的姓氏名字,從字體上看此種券石應是東漢遺物,是白馬寺內現存早的文物。
白馬寺山門內西側,有一巨大的半截殘碑,殘高約1.7米,寬1.4米,相傳此碑為宋代翰林學士、著名文人蘇易簡撰,因其碑文不是由上到下一長行通寫到底,而是用短行分成幾排寫出來,別具格式,故稱“斷文碑”,為白馬寺六景之一。
山門東側,為元代所遺存的《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碑,通高3.5米,寬1.15米,碑額“洛京白馬寺祖庭記”八字為篆書。此碑立于元代至順四年(公元1333年),由元代華嚴名僧仲華文才撰文,內有“上夢金人,自西飛至,身光煒,以遲旦告所夢于臣下”,“遣遵偕郎中蔡音、秦景等十八人,西訪至天竺,遇沙門迦攝摩騰、竺法蘭”等句子,碑文稱白馬寺為“祖庭”和“釋源”,并說“釋源居中天,權輿佛法之地”,實為“騰、蘭二神僧開教之緒”。仲華文才后來到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臺山,成為五臺山名剎佑國寺的開山代主持。這篇碑文,應是他卓錫白馬寺時所撰。碑文楷書,字體瀟灑工整,豐神秀骨,實為不可多得的書法藝術珍品。因此碑不曾留下書丹者姓名,碑文究竟出自誰手,遂成一樁懸案。但字體為“趙體”。
前面這座東西對稱的建筑,東側為新建的鐘樓,鐘樓前有民國時期所建的五間“門頭堂”;西側為新建的鼓樓,鼓樓前有民國時所建的“云水堂”。“門頭堂”、“云水堂”現已辟為佛教法物流通處和旅游接中心。
在鐘樓以東、鼓樓以西,靠近東西兩側圍墻,分別為攝摩騰、竺法蘭二位印度高僧之墓。二位高僧曾長期禪居白馬寺內譯經傳教,在這里他們共同譯出了中國早的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他們先后圓寂于白馬寺,就葬于寺內,現墓前有明代崇禎七年(1634年)所立墓碑,“騰蘭墓”也為白馬寺六景之一。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座大殿稱為天王殿,是白馬寺內重大殿。此殿因殿內供四大天王而得名。迎面而坐的是大肚彌勒佛,他笑容滿面,和藹可親,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帶,形象生動有趣,為明代造像作品。在中國漢族的佛寺中,座大殿通常都供奉彌勒佛。人們進入佛寺中,首先看到這一樂呵呵的形象,會對佛門產生一種親切之感。
佛像上面的這一座大佛龕,共雕有五十多條姿態各異的龍,雕工細膩,是清代上乘的木雕藝術品。
大殿內兩側,分塑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剛”,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手持琵芭;南方增長天王,右手持傘,左手握妖;西方廣目天王,一手握龍,一手持寶珠;北方多聞天王,手托寶塔。按照中國個習慣,一他們手中所持法器不同,他們分別代表著“風”“調”“雨”“順”,四大天王身材魁梧,威風凜凜,是一組清代泥塑作品。
這尊面北站像為韋駝天將,被稱做“護法神”,著武將裝,立于彌勒像后,正對釋迦牟尼佛,執行著維護講經道場,不許邪魔侵擾的任務,也是清代泥塑作品。
在天王殿的東西兩側,種植著許多石榴樹。人們說“五月石榴紅似火”,但在白馬寺卻恰恰相反,因為這里的石榴顏色是白色的。每至農歷四五月份,樹上開滿了石榴花,晶瑩潔白,如玉似雪,十分好看,真是“五月榴花白如雪”。
大佛殿是白馬寺的第二重大殿,大佛殿前東側,立有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黃錦撰文的《重修古剎白馬禪寺記》碑。高3.8米,寬1.03米,這方石碑對研究白馬寺的歷史沿革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大佛殿是寺內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動,均在這里舉行。今存之大佛殿,是明代重建的,雖經后世重修,單仍不失明代建筑風格。
殿內正中佛壇之上供奉著七尊造像,正中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于須彌座上,像高2.4米。
這里的塑像,據說是他后一次講經說法時的形象,此次講經,他并不講話,叫做“不語說法”,只用右手持一朵鮮花,讓眾人猜測,即所謂“涅磐會上”“捻花示眾”。大佛胸口字符號,表示大佛“福德無量”,“萬德圓融”,所以身有瑞相,表示“吉祥之所集”,武則天定此符號讀音為“萬”。
釋迦牟尼的左側,為大弟子摩訶珈葉,在這次“不語說法”中,惟有他懂得了佛的真正用意,從而破顏微笑,后來被推為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國禪宗推崇他為印度傳承的代祖師。
右側站像為大弟子阿難,他博聞強記,被稱為“多聞”,中國禪宗又推他為在印度傳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師。
珈葉左側為文殊菩薩,右持經書,《般若經》,以知識淵博,聰明智慧著稱;阿難右側為普賢菩薩,手持如意鉤,德行圓滿,功過無邊,以“行愿”著稱。
釋迦牟尼佛與文殊,普賢菩薩,合稱為“釋迦三圣”,這是三尊明代泥塑造像作品。東西侍立的是兩尊供養天人,手持鮮花,體態嬌娜,也稱“散花天女”。在大佛講經時,供養天人在高高的天上,紛紛散花,“天花亂墜”一詞由此而來。
大佛殿東南角懸掛的是一口明代大鐘,由太監黃錦所鑄,重二千五百斤。據說白馬寺內原來還有一口大鐘,每當月白風清之夜,更深人靜之時,僧人敲擊,鐘聲四野傳響,經久不絕,可遠聞數十里。更奇妙的是,只要這口大鐘一響,遠在二十五里之外的洛陽老城鐘樓上的大鐘,也會應聲而和,老城鐘樓上的大鐘一響,白馬寺的`大鐘也立刻響起來,這就是“馬寺鐘聲”,為“洛陽八大景”之一,也稱“夜半鐘”,是白馬寺六景之一。
殿西南角為大法鼓。這里的鐘、鼓都是僧人們進行佛事活動時所敲打的樂器。
大佛殿內后部,這尊面向北方的坐像,為觀世音菩薩,由于背對大佛,又稱“倒坐觀音”。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第三重大殿----大雄殿。大雄殿,本為元代所重建,明、清時重修。殿門外東側壁間,嵌有宋代重立的《摩騰入漢靈異記》刻石,畢無說它“字體絕類《圣教序》,北宋人書,猶有晉唐風格,良可愛也。”此刻石記載了漢明帝修建齊云塔的起始原委。
殿內天棚上。畫有鮮艷的蓮花圖案;殿中央,這個巨大的木雕貼金雙層佛龕,精雕細刻,金碧輝煌,看起來十分壯觀。在上層龕額正中,浮雕著一只大鵬金翅鳥,鳥吻人身。在鵬金翅鳥的兩邊,還各浮雕有三條龍。佛教傳說,大鵬金翅鳥喜歡吃龍,龍萬般無奈,只好找如來佛“告狀”,如來佛即從所披袈裟之上抽出一束絲,用一根絲覆蓋一條龍。從此,龍受到如來佛的保護,不再擔心受大鵬鳥之害了。如來佛又運用神通,讓供品變化的無限多,用供品代龍,滿足了大鵬金翅鳥的要求,解決了雙方的矛盾,龍、鳥皆大歡喜。佛龕上的圖案,大概就源于這個佛教傳說故事吧。
佛龕內的三尊主佛,皆盤雙膝坐于蓮花寶座中,正中為釋迦牟尼,尊稱“大雄”,即像大勇士那樣神通廣大,法力無邊。像高2.25米,整個形象給人以無限莊嚴、圣潔、恬靜之感。釋迦左側為東方“凈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側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這三尊佛形制、風格大體相同。
三主佛之前,左右相對而站的是韋馱、韋力二位“護法神”。
殿內兩側供置十八羅漢,這一組十八羅漢,都是坐像,形態各異,通高介于1.55—1.61米之間。西側有一尊羅漢,頭戴花冠,上衣下裙,完全是一位端莊、嫻雅的女性形象,而其余十七尊則削發光頂。有些游人就把他們戲稱為十八羅漢一枝花。
大雄寶殿的三主佛、二天將、十八羅漢都是元代造像,與天王殿的彌勒佛,共二十四尊,是1973年從北京故宮慈寧宮大佛堂調入的,為傳世極稀的文物瑰寶,國內已非常罕見。其中十八羅漢為國內僅存的一套,是白馬寺的鎮寺之寶。
東西山墻上為木雕千佛壁龕,供有壁佛5056尊。
殿后站的韋力天將,為寺內現今僅存的一尊元代泥雕作品。
接引殿是寺內的第四重大殿。按佛教說法,佛教徒修行到一定時候,有了一定的功果,便可由阿彌陀佛迎接、引導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正中主尊為阿彌陀佛,右手向前下伸,作接引狀;左手指向西方“極樂世界”。右側為觀音菩薩,左側為大勢至菩薩,合稱“西方三圣”,均為清代泥塑作品。接引殿于清代同治年間毀于火災,光緒年間重建,是白馬寺內修建晚,規模小的殿。
現在請大家隨我一起登上清涼臺,相傳,清涼臺原是漢明帝劉莊小時候避暑、讀書之處;后來二位印度僧在此居住并譯經傳教,本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就是大此譯出的。自東漢以后,歷來均以此為藏經之所。清涼臺之名,源自清如秀和尚,被譽為白馬寺六景之首。如秀能文能詩,書畫俱佳。他把白馬寺內的六項重要古跡,題為白馬寺六景,分別是清涼臺、焚經臺、齊云臺、以及前面已介紹過的夜半鐘、騰蘭墓和斷文碑。
整個臺上,以毗盧閣為中心,周圍環繞配殿、僧房和廊廡等,構成一個封閉式的院落。毗盧閣是寺內后一重大殿,為明代重修,重檐歇山頂,殿內佛壇上中間主尊為摩訶毗盧遮那佛,簡稱毗盧佛,意為“大日佛”,象征著光明普照,佛法廣大無邊。毗盧佛,是佛教中一個重要教派---密宗(也叫真言宗)所尊奉的的神。
毗盧佛的左側為文殊菩薩,右為普賢菩薩。這一佛二菩薩,合稱“華嚴三圣”均為清代泥塑像。
隨著佛教在中國的發展興盛,于是形成了各種各樣的佛教宗派。這些宗派之間互相聯系,互為影響,也互為斗爭。自唐武宗滅佛之后,惟有禪宗弘而不衰,成為匯合各宗派的完全中國化的佛教。其中以祖宗和凈土宗、密宗、律宗結合得緊密。作為“釋源”和“祖庭”的白馬寺,對于中佛教的這種歷史現象有明顯的反映。宋元之后,白馬寺雖為禪宗寺院,但寺內的接引殿及阿彌陀佛主要是凈土宗的內容,而毗盧閣及毗盧佛,則又主要是密宗的內容。
在清涼臺東西兩側,分別新建有藏經閣、法寶閣各一座,供奉著泰國佛教世界贈送給白馬寺的中華古佛和印度前總理拉奧贈送的釋迦牟尼銅像。
現在我們來到齊云塔院。此院位于白馬寺山門外東南約200米處,齊云塔是一座方形密檐工磚塔,十三層,高約25米。齊云塔外形呈拋物線,造型別致,玲瓏嫵媚。據寺內現存宋代刻石記載。齊云塔初建于東漢永平十二年,即公元69年,創建白馬寺的第二年,應該是中國古老的一座佛塔。現存的磚塔,則為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年建,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是洛陽一帶地面現存早的古建筑,1990年齊云塔被辟為河南省座比丘尼道場。
齊云塔有一奇,如果站在塔南約20米處,用擊掌,便可聽到從塔身發出“哇哇”的聲音,好像田野里青蛙的叫聲。所以當地人傳說,在齊云塔上住有一保金蛤蟆。其實這是一種回音現象,它比北京天壇的明代回音壁(1530年)要早三百五十多年。
中國座古剎是白馬寺;中國座古塔是齊云塔;次“西天取經”始于洛陽;早來華的印度僧人禪居于白馬寺;早傳入梵文佛經“貝葉經”收藏于白馬寺;早的譯經道場是白馬寺內的清涼臺;相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是在白馬寺譯出的;本漢文佛律《僧祗戒心》始譯于白馬寺;場佛、道之爭發生于白馬寺;個漢人和尚朱士行受戒于白馬寺。這十項,我們可以稱之為“祖庭十古”。正是這“祖庭十古”,使洛陽折馬寺能夠穩居中國伽藍之首座,而永遠彪炳于中國佛教史冊之卷首。
洛陽白馬寺導游詞篇三
大雄寶殿的三主佛、二天將、十八羅漢都是元代造像,與天王殿的彌勒佛,共二十四尊,是1973年從北京故宮慈寧宮大佛堂調入的,為傳世極稀的文物瑰寶,國內已非常罕見。其中十八羅漢為國內僅存的一套,是白馬寺的鎮寺之寶。
東西山墻上為木雕千佛壁龕,供有壁佛5056尊。
殿后站的韋力天將,為寺內現今僅存的一尊元代泥雕作品。
接引殿是寺內的第四重大殿。按佛教說法,佛教徒修行到一定時候,有了一定的功果,便可由阿彌陀佛迎接、引導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正中主尊為阿彌陀佛,右手向前下伸,作接引狀;左手指向西方“極樂世界”。右側為觀音菩薩,左側為大勢至菩薩,合稱“西方三圣”,均為清代泥塑作品。接引殿于清代同治年間毀于火災,光緒年間重建,是白馬寺內修建最晚,規模最小的殿。
現在請大家隨我一起登上清涼臺,相傳,清涼臺原是漢明帝劉莊小時候避暑、讀書之處;后來二位印度僧在此居住并譯經傳教,第一本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就是大此譯出的。自東漢以后,歷來均以此為藏經之所。清涼臺之名,源自清如秀和尚,被譽為白馬寺六景之首。如秀能文能詩,書畫俱佳。他把白馬寺內的六項重要古跡,題為白馬寺六景,分別是清涼臺、焚經臺、齊云臺、以及前面已介紹過的夜半鐘、騰蘭墓和斷文碑。
整個臺上,以毗盧閣為中心,周圍環繞配殿、僧房和廊廡等,構成一個封閉式的院落。毗盧閣是寺內最后一重大殿,為明代重修,重檐歇山頂,殿內佛壇上中間主尊為摩訶毗盧遮那佛,簡稱毗盧佛,意為“大日佛”,象征著光明普照,佛法廣大無邊。毗盧佛,是佛教中一個重要教派---密宗(也叫真言宗)所尊奉的最高的神。
毗盧佛的左側為文殊菩薩,右為普賢菩薩。這一佛二菩薩,合稱“華嚴三圣”均為清代泥塑像。
隨著佛教在中國的發展興盛,于是形成了各種各樣的佛教宗派。這些宗派之間互相聯系,互為影響,也互為斗爭。自唐武宗滅佛之后,惟有禪宗弘而不衰,成為匯合各宗派的完全中國化的佛教。其中以祖宗和凈土宗、密宗、律宗結合得最緊密。作為“釋源”和“祖庭”的白馬寺,對于中佛教的這種歷史現象有明顯的反映。宋元之后,白馬寺雖為禪宗寺院,但寺內的接引殿及阿彌陀佛主要是凈土宗的內容,而毗盧閣及毗盧佛,則又主要是密宗的內容。
在清涼臺東西兩側,分別新建有藏經閣、法寶閣各一座,供奉著泰國佛教世界贈送給白馬寺的中華古佛和印度前總理拉奧贈送的釋迦牟尼銅像。
現在我們來到齊云塔院。此院位于白馬寺山門外東南約200米處,齊云塔是一座方形密檐工磚塔,十三層,高約25米。齊云塔外形呈拋物線,造型別致,玲瓏嫵媚。據寺內現存宋代刻石記載。齊云塔初建于東漢永平十二年,即公元69年,創建白馬寺的第二年,應該是中國最古老的一座佛塔。現存的磚塔,則為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年建,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是洛陽一帶地面現存最早的古建筑,1990年齊云塔被辟為河南 省第一座比丘尼道場。
齊云塔有一奇,如果站在塔南約20米處,用擊掌,便可聽到從塔身發出“哇哇”的聲音,好像田野里青蛙的叫聲。所以當地人傳說,在齊云塔上住有一保金蛤蟆。其實這是一種回音現象,它比北京天壇的明代回音壁(1530年)要早三百五十多年。
中國第一座古剎是白馬寺;中國第一座古塔是齊云塔;第一次“西天取經”始于洛陽;最早來華的印度僧人禪居于白馬寺;最早傳入梵文佛經“貝葉經”收藏于白馬寺;最早的譯經道場是白馬寺內的清涼臺;第一相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是在白馬寺譯出的;第一本漢文佛律《僧祗戒心》始譯于白馬寺;第一場佛、道之爭發生于白馬寺;第一個漢人和尚朱士行受戒于白馬寺。這十項第一,我們可以稱之為“祖庭十古”。正是這“祖庭十古”,使洛陽折馬寺能夠穩居中國伽藍之首座,而永遠彪炳于中國佛教史冊之卷首。
洛陽白馬寺導游詞篇四
各們朋友們,我們今天參觀的下一站是享有“中國第一古剎”之稱的白馬寺。白馬寺位于洛陽城東約12千米處,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了。白馬寺初創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即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后,由官府創辦的第一座寺院,是源于南亞次大陸的佛教在遼闊的中華大地上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第一座提道聲,被佛教界尊稱是“祖庭”和“釋源”。“祖庭”即祖師之庭院,“釋源”即佛教的發源地。它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對促進中外思想文分化交流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一提到白馬寺呢,我想大家的腦海里會更清晰的浮現出唐僧取經的那匹白馬吧,那告訴大家的是,它可比唐僧取經早560多年呢!
說到“白馬寺”三個字,大家會問,既然不是白龍馬的馬,又為什么叫“白馬寺”呢。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寺”字。那“寺”字是源于我國封建社會交外機構鴻臚寺的“寺”,后來成為我國的寺院的通稱。白馬寺呢,民間一直流傳著一個白馬馱經的故事。在東漢永平七年的一個晚上,劉秀之子漢明帝劉莊夜宿南宮,夢見一個身高丈六,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而來,在殿庭飛繞。第二天早上,漢明帝召集大臣,把這個夢告訴大臣們,博學的傅毅啟奏道:臣聽說,西方有佛,就像您夢到的那樣。明帝聽罷,信以為真,于是派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求佛經。蔡秦余人于公元65年離開洛陽,踏上了“西天取經”之路。大月氏中(今阿富漢)遇到印度高僧攝摩滕和竺法蘭,見到了佛經和釋迦牟尼的像,誠懇請二位高僧東赴中國弘揚佛法。公元67年,二位高僧應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像,佛經返回國都洛陽。漢明帝見之非常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并安排他們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暫住。公元68年,明帝下令在洛陽建寺院,為紀念白馬馱經之功,取名“白馬寺”。
1961年,國務院公布白馬寺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國務院又公布白馬寺為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2001年6月,白馬寺被國家旅游局定為國家4a級景區。
會長趙赴初先生題寫的。山門這三個洞稱“三解脫門”即無作門,無相門和空門。現在清各位隨我進入白馬寺。在我的左手側有鼓樓,右手側有鐘樓。在鐘樓以東鼓樓以西,分別是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的墓。他們共同譯出了第一本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由于時間關系我們就不去參觀了。請大家隨我直接進入第一重殿——天王殿。
迎面坐的大肚佛是彌勒佛,他笑容滿面,左手握布帶,右手持念珠,形象生動有趣為明代造像品。要告訴大家的是啊,在中國漢族的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供奉彌勒佛,人們進入佛寺后,首先看到這一樂呵呵的形象,使人們對佛門產生一種親切之感。四周貢奉的是四大天王,東方持國一,西方廣目,南方增長一龍,北方多聞一年。四大天王喻意風調調雨順。四大天王為清代泥塑。在天王殿東西兩側,有許多石榴樹,人們說“五月石榴紅似水“,而白馬寺的石榴是白色的。這尊面北泥像佛為韋馱天將,被稱做“護法神“,著武將裝,立彌勒佛后,正對大佛殿的釋迦牟尼佛,執行著維護講經道場,不許邪摩侵擾的任務,為清代泥塑。第年農歷四月份,樹上開滿了晶瑩潔白的石榴,真是“五月榴花白如雪啊”!
天王殿參觀到此結束,請大家隨我繼續向前走,參觀白馬寺第二重大殿——大佛殿。朋友們,我們現在便進入大佛殿了。大佛殿是寺內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動均在這里舉行。現存大佛殿是明代重修的。殿內正中供奉七尊造像。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供養天人共七尊。主佛釋迦牟尼佛,坐須彌座上,像高2.4米,據說這是他不語說法時的樣子。大佛胸口的字符表示大佛“福德無量”。釋迦牟尼左側為大弟子摩湯珈葉,在這次“不語說法”中,惟有他懂得佛祖的真正用意,從而破顏微笑,后被推為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國禪宗推舉他為在印度傳承佛法的第一代祖師。在側為大弟子阿難,他博聞強識,被稱“多聞第一”,中國禪宗推舉他為在印度傳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師。珈葉左側為文殊菩薩,右手持經書《般若經》以知識淵博,聰明智慧著稱,阿難右側為普賢菩薩,手持如意鉤,德陽行圓滿,功過天地,以“行愿”著稱。釋迦牟尼與文殊,普賢菩薩合稱“釋迦三圣”。東西待立的兩位供養天人,手持鮮花,體態嬌娜,也稱“散花天女”,在大佛講經時,供養天人在高高的天上,紛紛散花,“天花亂墜”由此而來。還告訴大家的是大佛殿東南角是一口重2500斤的明代大鐘,殿西南角為大法鼓。現在請大家隨我進入下一個殿——大雄殿。
洛陽白馬寺導游詞篇五
今天我要帶領大家參觀的是洛陽市一處著名的旅游景點——白馬寺。白馬寺位于今洛陽城東約12公里處,這里北依邙山,南臨洛水,寶塔高聳,殿閣崢嶸,長林古木,肅然幽靜。在它的東面不遠處,蒿榛叢莽的古城垣,依然斷斷續續逶迤在伊洛平原之上,勾勤出一座昔日大國京都的宏偉輪廓。那就是東漢洛陽城的舊址。
白馬寺初創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后,由官府正式創建的第一座寺院,是源于南亞次大陸的佛教在遼闊的中華大地賴以繁榮發展的第一座菩提道場,故歷來被佛教界稱為“釋源”和“祖庭”。“釋源”即佛教之發源地,“祖庭”即祖師之庭院。它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對促進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和發展各國人民的友誼,是起了重要作用的。1961年,國務院公布白馬寺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國務院又公布白馬寺為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前不久,即20__年6月2日,白馬寺又被國家旅游局定為國家4a級旅游景點。
白馬寺自東漢創建起,到董卓火燒洛陽時第一次被毀,其后興衰毀建,到武則天時,由主持薛懷義大興土木,達到了鼎盛。隨后又毀建不斷,最近一次大規模重修是1972年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經周總理批示而進行的。
關于白馬寺的創建,最流行的一種說法即“白馬馱經”說。據在關佛籍記載,東漢永平七年的一天晚上,漢明帝劉莊(劉秀之子)夜宿南宮,夢見一個身高丈六,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來,在殿庭飛繞。第二天早上,漢明帝召集大臣,把這個夢告訴給大臣們,博士傅毅啟奏道:臣聽說,西方有神,人們稱其為佛,就像您夢到的那樣。漢明帝聽罷,信以為真,于是就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經、佛法。蔡音等人于公元65年,告別帝都,踏上了“西天取經”的萬里征途。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境至中亞一帶),遇到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見到了佛經和釋迦牟尼佛白氈像,誠懇邀請二位高僧東赴中國弘法布教。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應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返國都洛陽。漢明帝見到佛經、佛像,十分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親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們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暫住。公元68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里御道北興建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之,因此取名“白馬寺”。“寺”字即源于鴻臚寺之“寺”字。再后來“寺”字便成了中國寺院的一種泛稱。
說到白馬寺,不少游人都會把它和“唐僧取經”的故事聯系在一起。其實從時間上看,白馬寺要比“唐僧取經”早560多年。
我們眼前的這兩匹石馬,原是宋代太師太保、右衛將軍、駙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是兩件優秀的宋代石雕作品。1935年前后,主持僧德浩法師重修白馬寺時,將它們遷置于山門前。大家看到的這座山門,為牌坊式歇山頂,建于明代。1987年翻修了頂部,木質匾額上的“白馬寺”三字,是中國佛教協會原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的。三個門洞,象征著佛教所說的“三解脫門”佛教稱之為涅磐之門。三個門洞都是用磚和青石券砌而成的,部分券石上刻有工匠的姓氏名字,從字體上看此種券石應是東漢遺物,是白馬寺內現存最早的文物。
白馬寺山門內西側,有一巨大的半截殘碑,殘高約1.7米,寬1.4米,相傳此碑為宋代翰林學士、著名文人蘇易簡撰,因其碑文不是由上到下一長行通寫到底,而是用短行分成幾排寫出來,別具格式,故稱“斷文碑”,為白馬寺六景之一。
山門東側,為元代所遺存的《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碑,通高3.5米,寬1.15米,碑額“洛京白馬寺祖庭記”八字為篆書。此碑立于元代至順四年(公元1333年),由元代華嚴名僧仲華文才撰文,內有“上夢金人,自西飛至,身光煒,以遲旦告所夢于臣下”,“遣遵偕郎中蔡音、秦景等十八人,西訪至天竺,遇沙門迦攝摩騰、竺法蘭”等句子,碑文稱白馬寺為“祖庭”和“釋源”,并說“釋源居中天,權輿佛法之地”,實為“騰、蘭二神僧開教之緒”。仲華文才后來到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臺山,成為五臺山名剎佑國寺的開山第一代主持。這篇碑文,應是他卓錫白馬寺時所撰。碑文楷書,字體瀟灑工整,豐神秀骨,實為不可多得的書法藝術珍品。因此碑不曾留下書丹者姓名,碑文究竟出自誰手,遂成一樁懸案。但字體為“趙體”。
前面這座東西對稱的建筑,東側為新建的鐘樓,鐘樓前有民國時期所建的五間“門頭堂”;西側為新建的鼓樓,鼓樓前有民國時所建的“云水堂”。“門頭堂”、“云水堂”現已辟為佛教法物流通處和旅游接中心。
在鐘樓以東、鼓樓以西,靠近東西兩側圍墻,分別為攝摩騰、竺法蘭二位印度高僧之墓。二位高僧曾長期禪居白馬寺內譯經傳教,在這里他們共同譯出了中國最早的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他們先后圓寂于白馬寺,就葬于寺內,現墓前有明代崇禎七年(1634年)所立墓碑,“騰蘭墓”也為白馬寺六景之一。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座大殿稱為天王殿,是白馬寺內第一重大殿。此殿因殿內供四大天王而得名。迎面而坐的是大肚彌勒佛,他笑容滿面,和藹可親,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帶,形象生動有趣,為明代造像作品。在中國漢族的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都供奉彌勒佛。人們進入佛寺中,首先看到這一樂呵呵的形象,會對佛門產生一種親切之感。
佛像上面的這一座大佛龕,共雕有五十多條姿態各異的龍,雕工細膩,是清代上乘的木雕藝術品。
大殿內兩側,分塑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剛”,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手持琵芭;南方增長天王,右手持傘,左手握妖;西方廣目天王,一手握龍,一手持寶珠;北方多聞天王,手托寶塔。按照中國個習慣,一他們手中所持法器不同,他們分別代表著“風”“調”“雨”“順”,四大天王身材魁梧,威風凜凜,是一組清代泥塑作品。
這尊面北站像為韋駝天將,被稱做“護法神”,著武將裝,立于彌勒像后,正對釋迦牟尼佛,執行著維護講經道場,不許邪魔侵擾的任務,也是清代泥塑作品。
在天王殿的東西兩側,種植著許多石榴樹。人們說“五月石榴紅似火”,但在白馬寺卻恰恰相反,因為這里的石榴顏色是白色的。每至農歷四五月份,樹上開滿了石榴花,晶瑩潔白,如玉似雪,十分好看,真是“五月榴花白如雪”。
大佛殿是白馬寺的第二重大殿,大佛殿前東側,立有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黃錦撰文的《重修古剎白馬禪寺記》碑。高3.8米,寬1.03米,這方石碑對研究白馬寺的歷史沿革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大佛殿是寺內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動,均在這里舉行。今存之大佛殿,是明代重建的,雖經后世重修,單仍不失明代建筑風格。
殿內正中佛壇之上供奉著七尊造像,正中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于須彌座上,像高2.4米。
這里的塑像,據說是他最后一次講經說法時的形象,此次講經,他并不講話,叫做“不語說法”,只用右手持一朵鮮花,讓眾人猜測,即所謂“涅磐會上”“捻花示眾”。大佛胸口字符號,表示大佛“福德無量”,“萬德圓融”,所以身有瑞相,表示“吉祥之所集”,武則天定此符號讀音為“萬”。
釋迦牟尼的左側,為大弟子摩訶珈葉,在這次“不語說法”中,惟有他懂得了佛的真正用意,從而破顏微笑,后來被推為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國禪宗推崇他為印度傳承的第一代祖師。
右側站像為大弟子阿難,他博聞強記,被稱為“多聞第一”,中國禪宗又推他為在印度傳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師。
珈葉左側為文殊菩薩,右持經書,《般若經》,以知識淵博,聰明智慧著稱;阿難右側為普賢菩薩,手持如意鉤,德行圓滿,功過無邊,以“行愿”著稱。
釋迦牟尼佛與文殊,普賢菩薩,合稱為“釋迦三圣”,這是三尊明代泥塑造像作品。東西侍立的是兩尊供養天人,手持鮮花,體態嬌娜,也稱“散花天女”。在大佛講經時,供養天人在高高的天上,紛紛散花,“天花亂墜”一詞由此而來。
洛陽白馬寺導游詞篇六
朋友們:
今天我要帶領大家參觀的是洛陽市一處著名的旅游景點-----白馬寺。白馬寺位于今洛陽城東約12公里處,這里北依邙山,南臨洛水,寶塔高聳,殿閣崢嶸,長林古木,肅然幽靜。在它的東面不遠處,蒿榛叢莽的古城垣,依然斷斷續續逶迤在伊洛平原之上,勾勤出一座昔日大國京都的宏偉輪廓。那就是東漢洛陽城的舊址。
白馬寺初創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后,由官府正式創建的第一座寺院,是源于南亞次大陸的佛教在遼闊的中華大地賴以繁榮發展的第一座菩提道場,故歷來被佛教界稱為“釋源”和“祖庭”。“釋源”即佛教之發源地,“祖庭”即祖師之庭院。它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對促進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和發展各國人民的友誼,是起了重要作用的。1961年,國務院公布白馬寺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國務院又公布白馬寺為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前不久,即2001年6月2日,白馬寺又被國家旅游局定為國家4a級旅游景點。
白馬寺自東漢創建起,到董卓火燒洛陽時第一次被毀,其后興衰毀建,到武則天時,由主持薛懷義大興土木,達到了鼎盛。隨后又毀建不斷,最近一次大規模重修是1972年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經周總理批示而進行的。
關于白馬寺的創建,最流行的一種說法即“白馬馱經”說。據在關佛籍記載,東漢永平七年的一天晚上,漢明帝劉莊(劉秀之子)夜宿南宮,夢見一個身高丈六,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來,在殿庭飛繞。第二天早上,漢明帝召集大臣,把這個夢告訴給大臣們,博士傅毅啟奏道:臣聽說,西方有神,人們稱其為佛,就像您夢到的那樣。漢明帝聽罷,信以為真,于是就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經、佛法。蔡音等人于公元65年,告別帝都,踏上了“西天取經”的萬里征途。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境至中亞一帶),遇到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見到了佛經和釋迦牟尼佛白氈像,誠懇邀請二位高僧東赴中國弘法布教。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應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返國都洛陽。漢明帝見到佛經、佛像,十分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親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們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暫住。公元68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里御道北興建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之,因此取名“白馬寺”。“寺”字即源于鴻臚寺之 “寺”字。再后來“寺”字便成了中國寺院的一種泛稱。
說到白馬寺,不少游人都會把它和“唐僧取經”的故事聯系在一起。其實從時間上看,白馬寺要比“唐僧取經”早560多年。
我們眼前的這兩匹石馬,原是宋代太師太保、右衛將軍、駙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是兩件優秀的宋代石雕作品。1935年前后,主持僧德浩法師重修白馬寺時,將它們遷置于山門前。大家看到的這座山門,為牌坊式歇山頂,建于明代。1987年翻修了頂部,木質匾額上的“白馬寺”三字,是中國佛教協會原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的.。三個門洞,象征著佛教所說的“三解脫門”佛教稱之為涅磐之門。三個門洞都是用磚和青石券砌而成的,部分券石上刻有工匠的姓氏名字,從字體上看此種券石應是東漢遺物,是白馬寺內現存最早的文物。
白馬寺山門內西側,有一巨大的半截殘碑,殘高約1.7米,寬1.4米,相傳此碑為宋代翰林學士、著名文人蘇易簡撰,因其碑文不是由上到下一長行通寫到底,而是用短行分成幾排寫出來,別具格式,故稱“斷文碑”,為白馬寺六景之一。
山門東側,為元代所遺存的《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碑,通高3.5米,寬1.15米,碑額“洛京白馬寺祖庭記”八字為篆書。此碑立于元代至順四年(公元1333年),由元代華嚴名僧仲華文才撰文,內有“上夢金人,自西飛至,身光煒,以遲旦告所夢于臣下”,“遣遵偕郎中蔡音、秦景等十八人,西訪至天竺,遇沙門迦攝摩騰、竺法蘭 ”等句子,碑文稱白馬寺為“祖庭”和“釋源”,并說“釋源居中天,權輿佛法之地”,實為“騰、蘭二神僧開教之緒”。仲華文才后來到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臺山,成為五臺山名剎佑國寺的開山第一代主持。這篇碑文,應是他卓錫白馬寺時所撰。碑文楷書,字體瀟灑工整,豐神秀骨,實為不可多得的書法藝術珍品。因此碑不曾留下書丹者姓名,碑文究竟出自誰手,遂成一樁懸案。但字體為“趙體”。
前面這座東西對稱的建筑,東側為新建的鐘樓,鐘樓前有民國時期所建的五間“門頭堂”;西側為新建的鼓樓,鼓樓前有民國時所建的“云水堂”。“門頭堂”、“云水堂”現已辟為佛教法物流通處和旅游接中心。
在鐘樓以東、鼓樓以西,靠近東西兩側圍墻,分別為攝摩騰、竺法蘭二位印度高僧之墓。二位高僧曾長期禪居白馬寺內譯經傳教,在這里他們共同譯出了中國最早的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他們先后圓寂于白馬寺,就葬于寺內,現墓前有明代崇禎七年(1634年)所立墓碑,“騰蘭墓”也為白馬寺六景之一。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座大殿稱為天王殿,是白馬寺內第一重大殿。此殿因殿內供四大天王而得名。迎面而坐的是大肚彌勒佛,他笑容滿面,和藹可親,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帶,形象生動有趣,為明代造像作品。在中國漢族的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都供奉彌勒佛。人們進入佛寺中,首先看到這一樂呵呵的形象,會對佛門產生一種親切之感。
佛像上面的這一座大佛龕,共雕有五十多條姿態各異的龍,雕工細膩,是清代上乘的木雕藝術品。
大殿內兩側,分塑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剛”,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手持琵芭;南方增長天王,右手持傘,左手握妖;西方廣目天王,一手握龍,一手持寶珠;北方多聞天王,手托寶塔。按照中國個習慣,一他們手中所持法器不同,他們分別代表著“風”“調”“雨”“順”,四大天王身材魁梧,威風凜凜,是一組清代泥塑作品。
這尊面北站像為韋駝天將,被稱做“護法神”,著武將裝,立于彌勒像后,正對釋迦牟尼佛,執行著維護講經道場,不許邪魔侵擾的任務,也是清代泥塑作品。
在天王殿的東西兩側,種植著許多石榴樹。人們說“五月石榴紅似火”,但在白馬寺卻恰恰相反,因為這里的石榴顏色是白色的。每至農歷四五月份,樹上開滿了石榴花,晶瑩潔白,如玉似雪,十分好看,真是“五月榴花白如雪”。
大佛殿是白馬寺的第二重大殿,大佛殿前東側,立有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黃錦撰文的《重修古剎白馬禪寺記》碑。高3.8米,寬1.03米,這方石碑對研究白馬寺的歷史沿革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大佛殿是寺內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動,均在這里舉行。今存之大佛殿,是明代重建的,雖經后世重修,單仍不失明代建筑風格。
殿內正中佛壇之上供奉著七尊造像,正中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于須彌座上,像高2.4米。
這里的塑像,據說是他最后一次講經說法時的形象,此次講經,他并不講話,叫做“不語說法”,只用右手持一朵鮮花,讓眾人猜測,即所謂“涅磐會上”“捻花示眾”。大佛胸口字符號,表示大佛“福德無量”,“萬德圓融”,所以身有瑞相,表示“吉祥之所集”,武則天定此符號讀音為“萬”。
釋迦牟尼的左側,為大弟子摩訶珈葉,在這次“不語說法”中,惟有他懂得了佛的真正用意,從而破顏微笑,后來被推為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國禪宗推崇他為印度傳承的第一代祖師。
右側站像為大弟子阿難,他博聞強記,被稱為“多聞第一”,中國禪宗又推他為在印度傳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師。
珈葉左側為文殊菩薩,右持經書,《般若經》,以知識淵博,聰明智慧著稱;阿難右側為普賢菩薩,手持如意鉤,德行圓滿,功過無邊,以“行愿”著稱。
釋迦牟尼佛與文殊,普賢菩薩,合稱為“釋迦三圣”,這是三尊明代泥塑造像作品。東西侍立的是兩尊供養天人,手持鮮花,體態嬌娜,也稱“散花天女”。在大佛講經時,供養天人在高高的天上,紛紛散花,“天花亂墜”一詞由此而來。
大佛殿東南角懸掛的是一口明代大鐘,由太監黃錦所鑄,重二千五百斤。據說白馬寺內原來還有一口大鐘,每當月白風清之夜,更深人靜之時,僧人敲擊,鐘聲四野傳響,經久不絕,可遠聞數十里。更奇妙的是,只要這口大鐘一響,遠在二十五里之外的洛陽老城鐘樓上的大鐘,也會應聲而和,老城鐘樓上的大鐘一響,白馬寺的大鐘也立刻響起來,這就是“馬寺鐘聲”,為“洛陽八大景”之一,也稱“夜半鐘”,是白馬寺六景之一。
殿西南角為**鼓。這里的鐘、鼓都是僧人們進行佛事活動時所敲打的樂器。
大佛殿內后部,這尊面向北方的坐像,為觀世音菩薩,由于背對大佛,又稱“倒坐觀音”。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第三重大殿----大雄殿。大雄殿,本為元代所重建,明、清時重修。殿門外東側壁間,嵌有宋代重立的《摩騰入漢靈異記》刻石,畢無說它“字體絕類《圣教序》,北宋人書,猶有晉唐風格,良可愛也。”此刻石記載了漢明帝修建齊云塔的起始原委。
殿內天棚上。畫有鮮艷的蓮花圖案;殿中央,這個巨大的木雕貼金雙層佛龕,精雕細刻,金碧輝煌,看起來十分壯觀。在上層龕額正中,浮雕著一只大鵬金翅鳥,鳥吻人身。在鵬金翅鳥的兩邊,還各浮雕有三條龍。佛教傳說,大鵬金翅鳥最喜歡吃龍,龍萬般無奈,只好找如來佛“告狀”,如來佛即從所披袈裟之上抽出一束絲,用一根絲覆蓋一條龍。從此,龍受到如來佛的保護,不再擔心受大鵬鳥之害了。如來佛又運用神通,讓供品變化的無限多,用供品代龍,滿足了大鵬金翅鳥的要求,解決了雙方的矛盾,龍、鳥皆大歡喜。佛龕上的圖案,大概就源于這個佛教傳說故事吧。
佛龕內的三尊主佛,皆盤雙膝坐于蓮花寶座中,正中為釋迦牟尼,尊稱“大雄”,即像大勇士那樣神通廣大,法力無邊。像高2.25米,整個形象給人以無限莊嚴、圣潔、恬靜之感。釋迦左側為東方“凈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側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這三尊佛形制、風格大體相同。
三主佛之前,左右相對而站的是韋馱、韋力二位“護法神”。
殿內兩側供置十八羅漢,這一組十八羅漢,都是坐像,形態各異,通高介于1.55—1.61米之間。西側有一尊羅漢,頭戴花冠,上衣下裙,完全是一位端莊、嫻雅的女性形象,而其余十七尊則削發光頂。有些游人就把他們戲稱為十八羅漢一枝花。
大雄寶殿的三主佛、二天將、十八羅漢都是元代造像,與天王殿的彌勒佛,共二十四尊,是1973年從北京故宮慈寧宮大佛堂調入的,為傳世極稀的文物瑰寶,國內已非常罕見。其中十八羅漢為國內僅存的一套,是白馬寺的鎮寺之寶。
東西山墻上為木雕千佛壁龕,供有壁佛5056尊。
殿后站的韋力天將,為寺內現今僅存的一尊元代泥雕作品。
接引殿是寺內的第四重大殿。按佛教說法,佛教徒修行到一定時候,有了一定的功果,便可由阿彌陀佛迎接、引導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正中主尊為阿彌陀佛,右手向前下伸,作接引狀;左手指向西方“極樂世界”。右側為觀音菩薩,左側為大勢至菩薩,合稱“西方三圣”,均為清代泥塑作品。接引殿于清代同治年間毀于火災,光緒年間重建,是白馬寺內修建最晚,規模最小的殿。
現在請大家隨我一起登上清涼臺,相傳,清涼臺原是漢明帝劉莊小時候避暑、讀書之處;后來二位印度僧在此居住并譯經傳教,第一本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就是大此譯出的。自東漢以后,歷來均以此為藏經之所。清涼臺之名,源自清如秀和尚,被譽為白馬寺六景之首。如秀能文能詩,書畫俱佳。他把白馬寺內的六項重要古跡,題為白馬寺六景,分別是清涼臺、焚經臺、齊云臺、以及前面已介紹過的夜半鐘、騰蘭墓和斷文碑。
整個臺上,以毗盧閣為中心,周圍環繞配殿、僧房和廊廡等,構成一個封閉式的院落。毗盧閣是寺內最后一重大殿,為明代重修,重檐歇山頂,殿內佛壇上中間主尊為摩訶毗盧遮那佛,簡稱毗盧佛,意為“大日佛”,象征著光明普照,佛法廣大無邊。毗盧佛,是佛教中一個重要教派---密宗(也叫真言宗)所尊奉的最高的神。
毗盧佛的左側為文殊菩薩,右為普賢菩薩。這一佛二菩薩,合稱“華嚴三圣”均為清代泥塑像。
隨著佛教在中國的發展興盛,于是形成了各種各樣的佛教宗派。這些宗派之間互相聯系,互為影響,也互為斗爭。自唐武宗滅佛之后,惟有禪宗弘而不衰,成為匯合各宗派的完全中國化的佛教。其中以祖宗和凈土宗、密宗、律宗結合得最緊密。作為“釋源”和“祖庭”的白馬寺,對于中佛教的這種歷史現象有明顯的反映。宋元之后,白馬寺雖為禪宗寺院,但寺內的接引殿及阿彌陀佛主要是凈土宗的內容,而毗盧閣及毗盧佛,則又主要是密宗的內容。
在清涼臺東西兩側,分別新建有藏經閣、法寶閣各一座,供奉著泰國佛教世界贈送給白馬寺的中華古佛和印度前總理拉奧贈送的釋迦牟尼銅像。
現在我們來到齊云塔院。此院位于白馬寺山門外東南約200米處,齊云塔是一座方形密檐工磚塔,十三層,高約25米。齊云塔外形呈拋物線,造型別致,玲瓏嫵媚。據寺內現存宋代刻石記載。齊云塔初建于東漢永平十二年,即公元69年,創建白馬寺的第二年,應該是中國最古老的一座佛塔。現存的磚塔,則為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年建,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是洛陽一帶地面現存最早的古建筑,1990年齊云塔被辟為河南省第一座比丘尼道場。
齊云塔有一奇,如果站在塔南約20米處,用擊掌,便可聽到從塔身發出“哇哇”的聲音,好像田野里青蛙的叫聲。所以當地人傳說,在齊云塔上住有一保金蛤蟆。其實這是一種回音現象,它比北京天壇的明代回音壁(1530年)要早三百五十多年。
中國第一座古剎是白馬寺;中國第一座古塔是齊云塔;第一次“西天取經”始于洛陽;最早來華的印度僧人禪居于白馬寺;最早傳入梵文佛經“貝葉經”收藏于白馬寺;最早的譯經道場是白馬寺內的清涼臺;第一相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是在白馬寺譯出的;第一本漢文佛律《僧祗戒心》始譯于白馬寺;第一場佛、道之爭發生于白馬寺;第一個漢人和尚朱士行受戒于白馬寺。這十項第一,我們可以稱之為“祖庭十古”。正是這“祖庭十古”,使洛陽折馬寺能夠穩居中國伽藍之首座,而永遠彪炳于中國佛教史冊之卷首。
歡迎朋友們再度光臨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導游詞篇七
作為一名優秀的導游,有必要進行細致的導游詞準備工作,導游詞作為一種解說的文體,它的作用是幫助游客在旅游的同時更好地理解所旅游的景點包含的文化背景和歷史意義。優秀的導游詞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白馬寺導游詞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白馬寺導游詞范文1佛像上面的這一座大佛龕,共雕有五十多條姿態各異的龍,雕工細膩,是清代上乘的木雕藝術品。
大殿內兩側,分塑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剛”,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手持琵芭;南方增長天王,右手持傘,左手握妖;西方廣目天王,一手握龍,一手持寶珠;北方多聞天王,手托寶塔。按照中國個習慣,一他們手中所持法器不同,他們分別代表著“風”“調”“雨”“順”,四大天王身材魁梧,威風凜凜,是一組清代泥塑作品。
這尊面北站像為韋駝天將,被稱做“護法神”,著武將裝,立于彌勒像后,正對釋迦牟尼佛,執行著維護講經道場,不許邪魔侵擾的任務,也是清代泥塑作品。
在天王殿的東西兩側,種植著許多石榴樹。人們說“五月石榴紅似火”,但在白馬寺卻恰恰相反,因為這里的石榴顏色是白色的。每至農歷四五月份,樹上開滿了石榴花,晶瑩潔白,如玉似雪,十分好看,真是“五月榴花白如雪”。
大佛殿是白馬寺的第二重大殿,大佛殿前東側,立有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黃錦撰文的《重修古剎白馬禪寺記》碑。高3.8米,寬1.03米,這方石碑對研究白馬寺的歷史沿革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大佛殿是寺內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動,均在這里舉行。今存之大佛殿,是明代重建的,雖經后世重修,單仍不失明代建筑風格。
殿內正中佛壇之上供奉著七尊造像,正中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于須彌座上,像高2.4米。
這里的塑像,據說是他最后一次講經說法時的形象,此次講經,他并不講話,叫做“不語說法”,只用右手持一朵鮮花,讓眾人猜測,即所謂“涅磐會上”“捻花示眾”。大佛胸口字符號,表示大佛“福德無量”,“萬德圓融”,所以身有瑞相,表示“吉祥之所集”,武則天定此符號讀音為“萬”。
釋迦牟尼的左側,為大弟子摩訶珈葉,在這次“不語說法”中,惟有他懂得了佛的真正用意,從而破顏微笑,后來被推為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國禪宗推崇他為印度傳承的第一代祖師。
右側站像為大弟子阿難,他博聞強記,被稱為“多聞第一”,中國禪宗又推他為在印度傳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師。
珈葉左側為文殊菩薩,右持經書,《般若經》,以知識淵博,聰明智慧著稱;阿難右側為普賢菩薩,手持如意鉤,德行圓滿,功過無邊,以“行愿”著稱。
白馬寺導游詞范文2白馬寺山門內西側,有一巨大的半截殘碑,殘高約1.7米,寬1.4米,相傳此碑為宋代翰林學士、著名文人蘇易簡撰,因其碑文不是由上到下一長行通寫到底,而是用短行分成幾排寫出來,別具格式,故稱“斷文碑”,為白馬寺六景之一。
山門東側,為元代所遺存的《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碑,通高3.5米,寬1.15米,碑額“洛京白馬寺祖庭記”八字為篆書。此碑立于元代至順四年(公元1333年),由元代華嚴名僧仲華文才撰文,內有“上夢金人,自西飛至,身光煒,以遲旦告所夢于臣下”,“遣遵偕郎中蔡音、秦景等十八人,西訪至天竺,遇沙門迦攝摩騰、竺法蘭”等句子,碑文稱白馬寺為“祖庭”和“釋源”,并說“釋源居中天,權輿佛法之地”,實為“騰、蘭二神僧開教之緒”。仲華文才后來到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臺山,成為五臺山名剎佑國寺的開山第一代主持。這篇碑文,應是他卓錫白馬寺時所撰。碑文楷書,字體瀟灑工整,豐神秀骨,實為不可多得的書法藝術珍品。因此碑不曾留下書丹者姓名,碑文究竟出自誰手,遂成一樁懸案。但字體為“趙體”。
前面這座東西對稱的建筑,東側為新建的鐘樓,鐘樓前有民國時期所建的五間“門頭堂”;西側為新建的鼓樓,鼓樓前有民國時所建的“云水堂”。“門頭堂”、“云水堂”現已辟為佛教法物流通處和旅游接中心。
在鐘樓以東、鼓樓以西,靠近東西兩側圍墻,分別為攝摩騰、竺法蘭二位印度高僧之墓。二位高僧曾長期禪居白馬寺內譯經傳教,在這里他們共同譯出了中國最早的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他們先后圓寂于白馬寺,就葬于寺內,現墓前有明代崇禎七年(1634年)所立墓碑,“騰蘭墓”也為白馬寺六景之一。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座大殿稱為天王殿,是白馬寺內第一重大殿。此殿因殿內供四大天王而得名。迎面而坐的是大肚彌勒佛,他笑容滿面,和藹可親,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帶,形象生動有趣,為明代造像作品。在中國漢族的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都供奉彌勒佛。人們進入佛寺中,首先看到這一樂呵呵的形象,會對佛門產生一種親切之感。
白馬寺導游詞范文3釋迦牟尼佛與文殊,普賢菩薩,合稱為“釋迦三圣”,這是三尊明代泥塑造像作品。東西侍立的是兩尊供養天人,手持鮮花,體態嬌娜,也稱“散花天女”。在大佛講經時,供養天人在高高的天上,紛紛散花,“天花亂墜”一詞由此而來。
大佛殿東南角懸掛的是一口明代大鐘,由太監黃錦所鑄,重二千五百斤。據說白馬寺內原來還有一口大鐘,每當月白風清之夜,更深人靜之時,僧人敲擊,鐘聲四野傳響,經久不絕,可遠聞數十里。更奇妙的是,只要這口大鐘一響,遠在二十五里之外的洛陽老城鐘樓上的大鐘,也會應聲而和,老城鐘樓上的大鐘一響,白馬寺的大鐘也立刻響起來,這就是“馬寺鐘聲”,為“洛陽八大景”之一,也稱“夜半鐘”,是白馬寺六景之一。
殿西南角為xx鼓。這里的鐘、鼓都是僧人們進行佛事活動時所敲打的樂器。
大佛殿內后部,這尊面向北方的坐像,為觀世音菩薩,由于背對大佛,又稱“倒坐觀音”。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第三重大殿————大雄殿。大雄殿,本為元代所重建,明、清時重修。殿門外東側壁間,嵌有宋代重立的《摩騰入漢靈異記》刻石,畢無說它“字體絕類《圣教序》,北宋人書,猶有晉唐風格,良可愛也。”此刻石記載了漢明帝修建齊云塔的起始原委。
殿內天棚上。畫有鮮艷的蓮花圖案;殿中央,這個巨大的木雕貼金雙層佛龕,精雕細刻,金碧輝煌,看起來十分壯觀。在上層龕額正中,浮雕著一只大鵬金翅鳥,鳥吻人身。在鵬金翅鳥的兩邊,還各浮雕有三條龍。佛教傳說,大鵬金翅鳥最喜歡吃龍,龍萬般無奈,只好找如來佛“告狀”,如來佛即從所披袈裟之上抽出一束絲,用一根絲覆蓋一條龍。從此,龍受到如來佛的保護,不再擔心受大鵬鳥之害了。如來佛又運用神通,讓供品變化的無限多,用供品代龍,滿足了大鵬金翅鳥的要求,解決了雙方的矛盾,龍、鳥皆大歡喜。佛龕上的圖案,大概就源于這個佛教傳說故事吧。
佛龕內的三尊主佛,皆盤雙膝坐于蓮花寶座中,正中為釋迦牟尼,尊稱“大雄”,即像大勇士那樣神通廣大,法力無邊。像高2.25米,整個形象給人以無限莊嚴、圣潔、恬靜之感。釋迦左側為東方“凈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側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這三尊佛形制、風格大體相同。
白馬寺導游詞范文4關于白馬寺的創建,最流行的一種說法即“白馬馱經”說。據在關佛籍記載,東漢永平七年的一天晚上,漢明帝劉莊(劉秀之子)夜宿南宮,夢見一個身高丈六,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來,在殿庭飛繞。第二天早上,漢明帝召集大臣,把這個夢告訴給大臣們,博士傅毅啟奏道:臣聽說,西方有神,人們稱其為佛,就像您夢到的那樣。漢明帝聽罷,信以為真,于是就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經、佛法。蔡音等人于公元65年,告別帝都,踏上了“西天取經”的萬里征途。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境至中亞一帶),遇到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見到了佛經和釋迦牟尼佛白氈像,誠懇邀請二位高僧東赴中國弘法布教。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應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返國都洛陽。漢明帝見到佛經、佛像,十分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親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們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暫住。公元68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里御道北興建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之,因此取名“白馬寺”。“寺”字即源于鴻臚寺之“寺”字。再后來“寺”字便成了中國寺院的一種泛稱。
說到白馬寺,不少游人都會把它和“唐僧取經”的故事聯系在一起。其實從時間上看,白馬寺要比“唐僧取經”早560多年。
我們眼前的這兩匹石馬,原是宋代太師太保、右衛將軍、駙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是兩件優秀的宋代石雕作品。1935年前后,主持僧德浩法師重修白馬寺時,將它們遷置于山門前。大家看到的這座山門,為牌坊式歇山頂,建于明代。1987年翻修了頂部,木質匾額上的“白馬寺”三字,是中國佛教協會原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的。三個門洞,象征著佛教所說的“三解脫門”佛教稱之為涅磐之門。三個門洞都是用磚和青石券砌而成的,部分券石上刻有工匠的姓氏名字,從字體上看此種券石應是東漢遺物,是白馬寺內現存最早的文物。
白馬寺導游詞范文5朋友們:
今天我要帶領大家參觀的是洛陽市一處著名的旅游景點——白馬寺。白馬寺位于今洛陽城東約12公里處,這里北依邙山,南臨洛水,寶塔高聳,殿閣崢嶸,長林古木,肅然幽靜。在它的東面不遠處,蒿榛叢莽的古城垣,依然斷斷續續逶迤在伊洛平原之上,勾勤出一座昔日大國京都的宏偉輪廓。那就是東漢洛陽城的舊址。
白馬寺初創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后,由官府正式創建的第一座寺院,是源于南亞次大陸的佛教在遼闊的中華大地賴以繁榮發展的第一座菩提道場,故歷來被佛教界稱為“釋源”和“祖庭”。“釋源”即佛教之發源地,“祖庭”即祖師之庭院。它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對促進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和發展各國人民的友誼,是起了重要作用的。1961年,國務院公布白馬寺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國務院又公布白馬寺為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前不久,即20xx年6月2日,白馬寺又被國家旅游局定為國家4a級旅游景點。
白馬寺自東漢創建起,到董卓火燒洛陽時第一次被毀,其后興衰毀建,到武則天時,由主持薛懷義大興土木,達到了鼎盛。隨后又毀建不斷,最近一次大規模重修是1972年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經周總理批示而進行的。
洛陽白馬寺導游詞篇八
木札嶺原始生態旅游區位于洛陽市嵩縣東南部,是河南省首家原始生態旅游區,距洛陽120公里,311國道、臨木公路直達景區。景區東西毗鄰石人山、白云山兩大景區,由九龍河谷、原始森林。官帽峰、石林、石人老君峰五大景區組成。
木札嶺旅游區地處伏牛山腹地、北溫帶和亞熱帶過渡區,位于秦嶺、淮河一線重要地理分界線上。特殊的地理區位,孕育了獨特原始和豐富多彩的生物資源。旅游區總面積40平方公里,其中從未有人類活動痕跡的原始森林就有20平方公里,博大精深的原始森林是植物的王國和動物的樂園。據查,景區內有包括國家級保護植物領春木、水曲柳、中華龍鱗榆、暖樹、石難藤在內的植物2000多種,包括金錢豹、香獐、羚羊等在內的高等動物260多種。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景色各異,東南西北四面八方生機盎然”是木札嶺原始森林的真實寫照:、沿著游覽步道,伴著襲人綠涼,眼觀千姿百態古藤樹,耳聽千變萬化蟲鳥鳴,人們才真切體會到大自然的神秘與偉大。
旅游區海拔自950米至2153米,區內山峰險峻,怪石林立。官帽峰300米突兀而起,巍峨挺拔,形似官帽,酷似人面,承載著中國第一相一伊尹的美麗神話;.峰周圍奇峰怪石密布,景象各異,高達15p米的石馬昂首奮蹄,弓背蹺尾,栩栩如生;長約6米的石雞,飛落山巔,風吹而動,彈指而搖,三將軍峰挺拔聳立,儼然守護天神,威儀凜凜。
九龍河谷1000米的落差,造就了眾多瀑布潭池,珠連女口貝,青龍潭、黃龍瀑、龍井、龍潭,或跌宕,或細流,形態各異,景象萬千。落差達113米的中原第一瀑--龍瀑布,跳越山崖,披掛而下,深澗霧罩,空谷傳聲。溯谷而上,親水而游,清澈甘泉,不沐而爽。原始林海、古木參天、奇峰凸現、景象環生,完整的原始生態系統中原罕見,造型奇特的石景北國少有,是原始古老神秘莫測的處女地,更是人們生態旅游,回歸自然的天堂。
旅游景區內6米寬水泥公路直達海拔1950米的安寨停車場,1.5米寬的人行步道、臺階通往各個景點。50多家大小賓館,設施高檔,服務至誠,可同時接待1500人食宿.低價消費,超值享受,是工薪階層和舉家旅游的最佳選擇。
原始林海恭候各界賓朋回歸大自然、享受大自然!
木札嶺景區簡介
本數據來源于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伏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世界地質公園。
木札嶺旅游區地處伏牛山腹地、北溫帶和亞熱帶過渡區,位于秦嶺、淮河一線重要地理分界線上。特殊的地理區位,孕育了獨特原始和豐富多彩的生物資源。旅游區總面積40平方公里,其中從未有人類活動痕跡的原始森林就有20平方公里,博大精深的原始森林是植物的王國和動物的樂園。據查,景區內有包括國家級保護植物領春木、水曲柳、中華龍鱗榆、暖樹、石難藤在內的植物2000多種,包括金錢豹、香獐、羚羊等在內的高等動物260多種。
龐大而嚴密的動植物生物鏈無一不顯示著大自然的神奇造化,這里夏季日均氣溫不超過26℃,是避暑休閑、探幽養生的最佳去處。
景觀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景色各異,東南西北四面八方生機盎然”是木札嶺原始森林的真實寫照:、沿著游覽步道,伴著襲人綠涼,眼觀千姿百態古藤樹,耳聽千變萬化蟲鳥鳴,人們才真切體會到大自然的神秘與偉大。
旅游區海拔自950米至2153米,區內山峰險峻,怪石林立。木札嶺-官帽峰300米突兀而起,巍峨挺拔,形似官帽,酷似人面,承載著中國第一相一伊尹的美麗神話;.峰周圍奇峰怪石密布,景象各異,高達15p米的石馬昂首奮蹄,弓背蹺尾,栩栩如生;長約6米的石雞,飛落山巔,風吹而動,彈指而搖,三將軍峰挺拔聳立,儼然守護天神,威儀凜凜。
九撞溝1000米的落差,造就了眾多瀑布潭池,珠連女口貝,雨花潭、白龍瀑、龍井、龍潭,或跌宕,或細流,形態各異,景象萬千。落差達113米的中原第一瀑--白瀑布,跳越山崖,披掛而下,深澗霧罩,空谷傳聲。溯谷而上,親水而游,清澈甘泉,不沐而爽。原始古木參天、奇峰凸現、景象環生,完整的原始生態系統中原罕見,造型奇特的石景北國少有,是原始古老神秘莫測的處女地,更是人們生態旅游,回歸自然的天堂。
旅游景區內6米寬水泥公路直達海拔1950米的魯班停車場,1.5米寬的人行步道、臺階通往各個景點。50多家大小賓館,設施高檔,服務至誠,可同時接待1500人食宿消費,超值享受,是工薪階層和舉家旅游的最佳選擇。
洛陽白馬寺導游詞篇九
作為一名專門為游客提供優質服務的導游人員,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導游詞,導游詞是我們引導游覽時使用的講解詞。優秀的導游詞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洛陽導游詞(精選3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洛陽導游詞1洛陽位于河南省西部,亞歐大陸橋東段,橫跨黃河中游兩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稱,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七大古都之一。它東扼虎牢,西據崤函,北依邙山,南對伊闕,自古就有河山控戴,形勝甲天下,的美譽。
如此險固的地理形勢和優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為歷代帝王的理想的建都之所。根據歷年的考古發掘驗證先后曾經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魏、西晉、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晉等十三個朝代在此立國,時間長達1500多年。此外,又有8個朝代將其作為陪都。所以,洛陽是七大古都中建都年代最早、朝代最多、時間最長的天下名都。
由于洛陽長期作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所以很多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都發生在這里,有許多重要人物活動都在這里。因此大歷史學家司馬光說: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這就是說洛陽是中國歷史的縮影,如果你想了解5000年的中國,那你必須來看洛陽。
即使在今天經過歷史的沖刷,洛陽依然有著豐富的文化遺存、名勝古跡。中國最早的一座寺院:白馬寺,以及中國四大石窟之首的――龍門石窟還有儒釋道三教合一的關林也在洛陽。
洛陽不僅是聞名中外的歷史文化名城,而且也是舉足輕重的現代化工業城市和重要的科研基地,其工業與科技實力和外貿出口在河南省也是首屈一指。
有第一拖拉機場,軸承廠等一批全國知名的大型企業和研究所;洛陽還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森林資源;有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還有全國規模較大的綜合性市場----關林商貿城以及享譽中外的歷史名酒杜康酒。說到洛陽呢不得不講的就是洛陽三寶:這第一寶呢就是洛陽龍門石窟,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大家有機會可以去參觀一下。
這第二寶呢就是洛陽水席,洛陽人對于水席,有著深厚感情。它不僅是盛大宴會中倍受歡迎的席面,就是平時民間婚喪嫁娶、誕辰喜慶等禮儀場合,人們也慣用水席招待至友親朋。
當地人還把水席看成是各種宴席中的上席,以此來款待遠方來客。大家有機會的話不妨品嘗一下。
洛陽水席的名稱的由來,一是水席多以湯湯水水為主,二是指行云流水般的上菜順序。全席共有二十四道菜,先上八個涼菜(四葷四素),接著上十六個熱菜,其中除四個壓桌菜外,其它十二個菜,每三個味道近似的為一組,每組各有道大菜領頭,并帶兩個小菜,叫“帶子上朝”,作為配菜或調味菜。
吃完一道,再上另一道,如行云流水。唐時袁天罡看出武則天將稱帝,因天機不可泄露,就發明這二十四道菜,預示武氏一生。初名武后宴,宋后改為洛陽宴席,老百姓稱“官場兒”。旅游業發展以來,人們稱其為“洛陽水席”。
洛陽導游詞2大家好,孔夫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我正是懷著這種心情來接待各位朋友的到來的。
洛陽,是中外聞名的歷史名城。她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眾多的文物古跡。為使各位來賓在洛陽期間能對這座古老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古跡有進一步的了解,在乘車去景點參觀的途中,我將洛陽的歷史及龍門石窟的大致情況,向大家做簡單的介紹。洛陽位于河南省西部、黃河中游的南岸。因地處洛河北岸而得名,意為洛水之陽。
洛陽在歷史上曾是眾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稱“九朝古都”。在這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洛陽曾長時間地作為中國的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今天,我們去參觀的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便是眾多的文物古跡之一。
龍門石窟,在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口處,距市區12.5公里,從北魏太和十九年開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歷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崗石窟,共同組成我國著名的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龍門,在春秋戰國時期稱“伊闕”,香山(東山)與龍門山(西山)東西對峙,伊水從中流過,形成一座壯麗的門闕。后因處于隋唐帝國之南,又稱龍門。
所謂“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開鑿的洞直,或是天然形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貯藏食物和東西。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已利用天然石洞描繪動物形象和生活情景,然而以石窟寺的現象出現并作為佛教信徒、僧侶禮佛和修行的場所,卻是在古印度興起佛教后出現的。
由于山林的`幽靜、神秘、石窟的冬暖夏涼,依山雕鑿石窟比用磚石筑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在古印度出現了集建筑、繪畫、雕鑿藝術之大成的石窟寺。這種石窟寺藝術,隨著僧侶的傳教活動傳入我國的邊疆和內地,同我國民族特點和傳統的各種藝術技法風格融合交匯,成為我國的一種特有的雕刻、彩繪工藝。我們今天要看的龍門石窟就是我國眾多寺群中的瑰寶之一。
龍門石窟群的雕刻,除了前面所說的有利條件外,還有個不可忽視的自然條件。伊水兩岸的山崖都屬于古生代寒武紀和奧陶紀的石灰巖層。其石質堅硬、結構緊密,不宜風化和大面積脫裂,很適合于藝術造像,與其他砂巖石相比,有著宜于保存的有利條件。
洛陽龍門石窟的開鑿是繼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崗石窟之后由皇室開鑿的又一大型石窟寺群,建于北魏太和年間,先后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后400多年。其中大規模、有效率的營建約計150年左右,分別出現在北魏(占40余年)和隋唐(約占110年左右)時期。龍門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龕、石像沿伊水兩岸星羅棋布的在龍門東西兩山的崖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
各位朋友,我們在龍門石窟參觀約用1.5—2小時的時間,在此,我們每分鐘可以看到1000余尊大大小小的佛像。據1962年龍門文物保管所統計,兩山現存窟龕2100多個。大小造像10萬余尊,佛塔40余座,造像題記碑文約2870多塊。造像以北魏(東魏、北齊)、隋、唐為主。北魏約占百分之三十左右,隋唐占百分之六十左右。龍門石窟最大造像為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龍門石窟群,大部分集中在伊水西岸的崖壁上,其中有7個大型洞窟。因龍門東山的巖層比西山的薄,不便雕鑿大型造像。在龍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洞窟具有代表性的是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等。隋代作品的代表是賓陽南洞。唐代具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潛溪寺、賓陽北洞、萬佛洞、奉先寺等。
龍門石窟造像,既是歷代勞動人民和藝術家無窮智慧和血汗的結晶,又是外來文化和我國文化結合而成的一朵奇葩。這些雕刻匠師,承擔著為神佛和帝王造像的使命,卻又大膽地突破了宗教和禮教的“儀軌”束縛。在雕刻過程中融進了大量的現實生活,活生生表現了各種人物造像的動人情景。如喜悅、慈祥、威嚴、矜持、苦痛,以至作為至高無量主宰的佛之莊嚴肅穆,脅侍人和供養人的虔誠寧靜,無一不是藝術家們對現實的“人”的深刻觀察,運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表現手法,加以高度概括集中的結果。真可謂是在雕刻藝術上將佛祖和人表現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構思布局的完整,氣勢的貫注,整體的堅實有力,性格變化的多樣,面部表情的生動逼真,衣紋線條的流暢優美等等,更是在千百年藝術實踐傳統的基礎上,大量借鑒外來文化,在技法、風格上精心創造、大量創新、突破傳統、刻意經營的結果。富有才華的古代工匠和雕刻設計藝術家,面對光禿的懸崖峭壁,運用著簡單的錘鑿,雕出如此巍峨壯觀又精工細致的群體佛像,這在當時生產力和生產工具十分落后的條件下,確實令人嘆為鬼斧神工。
龍門石窟象一個豐富多彩、包羅萬象的大博物館,為我國的歷史、宗教、文化、藝術、醫藥等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好了,各位朋友,我們已來到了龍門石窟,現在請大家下車,跟我走,去參觀石窟。在參觀石窟的過程中,我給各位朋友重點講解一下龍門石窟種的幾個主要洞窟。
洛陽導游詞3大家好!首先我歡迎各位來泉州參觀、考察。
泉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已經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早在唐宋時期,泉州就被譽為東方的重要通商港口,世界各國的商人、學者、傳教士紛至踏來,因此給泉州留下了許多極為珍貴的歷史宗教遺跡和古典建筑。在泉州就并存著七種宗教,分別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婆羅門教、摩尼教等,這在世界上是極為罕見的,所以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館之稱,同時泉州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這些都證明了當時泉州港經濟的發達,社會的繁榮。今天我們第一站要參觀的是泉州偉大的古建筑——洛陽橋。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位于泉州城東13公里,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并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橋。它是當時廣東、福建進京城的必經之路。講到這里也許各位來賓會提出疑問,洛陽橋應該在河南洛陽,此橋為何取名洛陽橋呢?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帶居住著夷民主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時有戰爭爆發,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遷,遷到泉州及閩南一帶的多數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帶的人士,現在泉州乃至整個閩南地區所用的語系稱為河洛語,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閩南語,這些中原人士,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發達的農業技術和經驗,引導當地人們開墾、發展,他們來到了泉州,看到這里的山川地勢很象古都洛陽,就把這個地方也取名為洛陽,此橋也因此而命名。
現在我們已經到了洛陽江畔的洛陽橋頭。我們面前的這座橋就是聞名海內外的洛陽橋。當時洛陽江“水闊五里,波濤滾滾”。人們往返只能靠渡船過渡,每逢大風海潮,常常連人帶船翻入江中,所以主人為了祈求萬無一失地平安過渡,就把這個渡口稱為“萬安渡”,橋也因此稱之為“萬安橋”。據《泉州府志》記載,舊萬安渡是北宋慶歷初郡人李寵甃石作浮橋,后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橋。洛陽橋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四月至嘉祐四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053年至1059年,花了六年零八個月的時間,耗資一萬四千多兩銀錢才建成。洛陽橋原長1200米,寬5米,橋墩四十六座,兩側有500個石雕扶攔28尊石獅,兼有7亭9塔點綴其間,武士造像分立兩端,橋的南北兩側種植松樹七百棵。我們身后的這棵松樹就是當年遺留下來的,已經有900多年的歷史。
當年主持修建洛陽橋者為泉州郡守(太守)蔡襄。相傳蔡襄為天上文曲星下凡,他自幼聰明博學,十八歲高中狀元,遂本朝為官,但他從小受其母教誨,為官后要為郡人修橋,為民解難。所以他在朝庭不久便申請回本府為官,為泉郡守(知府)。他回到泉州后為洛陽江水深浪大,難造橋基而日夜發愁。一天他突然夢見觀音大士指點他派人向海龍王求助。蔡襄一覺醒來十分驚奇,便給海神寫一封求助公文,問手下衙吏:“誰人下得海。”一個衙吏隨即答道:“小人夏得海!”原來此人姓夏得海,誤以為老爺叫他,隨口應答。于是派他前往海神處投遞公文。夏得海知道此去必無回,便告別了妻子,買了一壺酒喝得大醉臥在海灘上,想讓潮水卷走了事,哪知一覺醒來,黃色的公文袋變成了紅色公文袋,于是連忙回來交給蔡襄,打開一看,只見上面寫著一個“醋”字。蔡襄冥思苦想,終于領悟了海龍王的啟示,當月甘一日酉時動工,果然此時海潮退落,三天三夜不漲潮,橋基終于順利砌成。但是由于當時資金有限,橋的高度不夠,每逢洪水,橋面經常被淹沒。所以后來又傳說泉州郡人大富商李五,為此橋出資增高三尺。李五為泉州大富商,由于他生活的奢侈和揮霍,被小人誣告,無故被抓往京城問罪。當他的囚車過洛陽橋時,水已淹沒路面,他很艱難地過了橋,因此他對天發誓,要是他能平安無事回鄉,一定出資將洛陽橋增高三尺。果然,三年后他順利回家,因此就出資將橋增高了三尺。當然我們現在看到的洛陽橋已經是經過修葺的,最后一次修葺是1938年,蔡挺楷帶領十九路軍路過泉州時修建的。
下面向各位來賓介紹一下有關洛陽橋的建筑特點。早在北宋,我們的先民就以驚人的毅力和無窮的智慧,創造了一種直到現代才被人們所認識的新型橋基——筏型基礎。所謂的筏型基礎就是沿著橋梁中軸線的水下底部拋置大量的石塊,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埕作橋基,然后在上面建橋墩,這種建造方式對中國乃至世界造橋科學都是一個偉大的貢獻。為了鞏固橋基,在橋下養殖了大量的牡蠣,巧妙地利用牡額外殼附著力強,繁生速度快的特點,把橋基和橋墩牢固地膠結成一個整體,這是世界造橋史上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應用于橋梁工程的先例。當時沒有現代的起重設備,就采用“浮運架梁法”,利用海朝漲落的高低位置,架設橋面大石板,顯示了我們先民建橋的非凡才智。船形橋墩也頗具特色,它有利于分水。洛陽橋成功地建成了我國第一座海港大石橋,是我國古代橋梁建筑史上的偉大創舉,我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教授稱贊說:“洛陽橋是福建橋梁的狀元”。
接著我們繼續參觀蔡襄詞。它始建于宋代,歷代均有修葺,現存建筑為清代修建,飼堂大廳中間是蔡襄的塑像,中亭有“萬安橋記”碑刻,此碑世稱為“三絕”碑。文章精練,用一百五十三個字記載造橋的時間、年代、橋的長寬、花費的銀兩,參與的人物等,書法遒美,刻工精致。此碑為洛陽橋增輝不少。這碑文由蔡襄自撰自書。蔡襄字君漠,仙游人,曾兩次任泉州知府。是我國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他的一生為后人留下了許多優秀作品,除了著名的《萬安橋記》外,還有藏于河南安陽魏公飼的《晝錦堂記》;福州鼓山的《忘舊石》等碑刻。除此之外,他還有大量的紙本書法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這些作品都反映了他對前人優秀書法精華的吸收。有古書《評書》認為“追配前人者,獨蔡君漠書。”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化無窮,遂為本朝第一。由于他大量接受前人的優點,融會貫通,因此蔡襄的書法充滿了藝術魁力。
蔡襄的書法作品表現了一種當時文人的氣息,他效法過王羲之,顏真卿等,取法爭上,超然脫俗,神清氣淡,達到古雅優美的境界。這種境界往往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在欣賞的同時得到提升。蔡襄的書法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進行創作,不是重復,因此形成一種新的書法格局。學古人而泥古,繼承前人而創造,使蔡書有了新的美學價值,因此他的書法作品永留書法史冊。
今天我的講解就到這里,請各位來賓自由活動,留影紀念。